我国科学家首次阐明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郑永辉研究员和王斌博士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4日在美国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
PLoS Pathog:研究发现人体内一种抑制HIV的广谱抗病毒蛋白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编码蛋白的叫做Schlafen11(SLFN11)的基因可以诱发针对一系列病毒的广谱免疫反应,其中包括HIV 1型病毒(HIV-1)。这项新研究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研究人员发现SLFN11在黑猩猩和猩猩体内的抗病毒效应是最强的,但是在人体和大猩猩体内作用稍弱一些,这表明随着时间发展这个基因对抗HIV-1的能力出现了种间差异。
直接抗病毒药物将使丙肝治愈率得到大幅提升
近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67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国际生物制药巨头艾伯维(AbbVie)公布了两项针对超过700名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奥比帕利+达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
重磅:NEJM新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可防止肝移植导致的丙肝病毒再感染
根据一项西北医学院的2期临床试验,感染丙肝病毒的病人如果在进行肝移植时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那么产生持久的抗病毒反应的几率很高。医学部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教授Josh Levitsky博士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了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可能防止这些病人再次感染的有效途径。
科学家首次在细菌中发现朊病毒样蛋白
朊病毒(Prions)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引发诸如疯牛病等大脑退行性疾病的感染性因子,如今研究人员在细菌中或许也发现了朊病毒的踪迹。肉毒杆菌是一种能够诱发中毒的细菌,研究者发现,当肉毒杆菌中的一部分蛋白插入到酵母和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时,该蛋白的行为类似于朊病毒,相关研究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
科学家首次鉴别出让寨卡病毒如此致命的关键蛋白
当寨卡病毒横空出世时科学家们对其知之甚少,在过去一年里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来阐明寨卡病毒为何会引发一系列危险的健康问题,包括新生儿缺陷等,比如小头畸型和神经性问题(格-巴二氏综合征等),但研究者们并不知道寨卡病毒哪种蛋白会让其变得具有杀伤性,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默沙东抗病毒新药letermovir用于高危骨髓移植受者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III期临床获得成功
letermovir属于一类新的非核苷类CMV抑制剂,在美国、欧盟、日本均被授予孤儿药地位,FDA也已授予快车道地位。
Nat Microbiol:发现破坏疱疹病毒RNA运输的蛋白靶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方法阻止疱疹病毒劫持宿主细胞中该病毒进行复制和导致疾病所需的重要通路。
科学家或将开发出新型的抗病毒疗法
来自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的研究者近日通过研究揭示了奥赛病毒(Orsay virus)感染特殊线虫的分子机制,他们希望通过研究可以阐明该病毒感染动物肠道的通用机制,从而帮助开发治疗病毒感染的新型疗法。
病毒或许是驱动机体蛋白质组氨基酸适应性改变的“罪魁祸首”
多年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David Enard就发现在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机体的基因组中存在一些适应性的信号,但当时研究者并不清楚到底是哪种选择性的压力驱动引发这些适应性的出现,Enard说道,我非常失落,这就好比在地上看见了脚印,但我却不知道是哪种动物留下的脚印儿一样,而病毒或许可以解释这种适应性表现,因为病毒可以同细胞中的细胞器相互作用从而在细胞内实现病毒的自我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