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慢性病毒感染抑制B细胞反应机制
大多数病毒感染触发B细胞产生中和抗体,但是对少数导致慢性感染的病毒而言,B细胞因某种原因不能够完成它们的功能。根据三篇独立地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的研究,至少对小鼠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而言,这种抑制的最大促进物经证实是一组被称作I型干扰素(IFN-I)的细胞因子。
两篇研究揭示EBV病毒抑制人B细胞发出的免疫警报信号机制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阻止被感染的细胞遭受免疫系统攻击。这种病毒促进被称作微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的小分子产生,而这些小分子抑制被感染的细胞发出的警报信号。来自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的研究人员阐明了这一之前未知的机制。
Science:揭示甲肝病毒导致肝损伤机制
肝炎研究人员长期认为被机体派来攻击肝脏中遭受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免疫细胞导致与甲肝病毒(HAV)和其他肝炎病毒相关联的急性肝损伤。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是遭受HAV感染的细胞作出的立即的内在的抗病毒反应导致肝脏炎症。
科学家或将开发出新型的抗病毒疗法
来自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的研究者近日通过研究揭示了奥赛病毒(Orsay virus)感染特殊线虫的分子机制,他们希望通过研究可以阐明该病毒感染动物肠道的通用机制,从而帮助开发治疗病毒感染的新型疗法。
高福、施一等在寨卡病毒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在揭示寨卡病毒致病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Contribution of intertwined loop to membrane association revealed by Zika virus full-length NS1
J Virol: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致瘤疱疹病毒形态学发生机制
2015年3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2015年2月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邓红雨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J Virol在线发表了名为“Tegument protein ORF33 of a gammaherpesvirus is associated with intranuclear capsids at an
徐文方——山东大学——基于生物学靶标的合理药物设计,主要包括以APN/CD13、MMP-2,9、NA(神经氨酸酶)等为靶标的抗癌、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基于生物学靶标的合理药物设计,主要包括以APN/CD13、MMP-2,9、NA(神经氨酸酶)等为靶标的抗癌、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苏艳芳——天津大学——药用植物皂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中草药化学成分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药用植物皂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中草药化学成分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Nature子刊:揭示阿尔茨海默病毒性蛋白tau在大脑中扩散机制
来自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一项新的研究提示着一种毒性的阿尔茨海默病蛋白能够通过包围着大脑神经元的胞外空间在整个大脑中扩散---从一个神经元传播到另一个神经元。
Immunity:呼吸道记忆CD4 T细胞抵抗病毒感染机制
说到冠状病毒,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十几年前我国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以及最近流行的“中东呼吸道综合征(MERS)”都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冠状病毒的爆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找到有效的广谱性疫苗成为解决该类型疾病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