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成都生物所发现棘腹蛙罕见染色体易位多态现象

一般而言,易位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形成异常的“四价体”配对,存在三种分离方式,可形成6种配子,由此在后代中出现多种核型个体。而其中不平衡配子由于遗传上的缺失和重复引起不育或育性极低,导致后代种群繁殖力降低,因而易位多态在自然群体中极难形成,在脊椎动物中更是罕见。两栖类自然种群中,因易位在种群中引起的核型多态现象未见报道。迄今,对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中易位所引起的细胞学及遗传学效应知之甚少。

2012-10-12

成都12亿元打造40万亩种业基地

记者日前获悉,国家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预计投资12亿元在四川彭州市兴建西南分中心及产业转化基地,该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种苗培育、基因筛选试验、生物技术试验圃、生物技术释放基地、作物原种研究基地等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作物新品种培育。 按照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产业倍增”的目标,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端种业。

2012-11-20

Zoologica Scripta:成都生物所树蛙属的系统和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树蛙属(Rhacophorus)目前有80种,分布区域广泛,主要分布于东亚包括中国和日本,南亚包括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由于分布区域的广泛性和该类群个体生活习性的特殊性(大部分物种生活于树林中),该类群的物种一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部分物种的地位备受争议。

2012-11-18

PLoS ONE: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现仙琴蛙的听觉系统具有季节可塑性

蛙类的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雄性进入繁殖季节,开始大声鸣叫,以争夺配偶和领地。此时,雌性的听觉系统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鸣声信号,例如,雌性仙琴蛙可根据鸣声的结构特点判断鸣声是否从洞穴中发出;冬季,蛙类进入冬眠,无需处理复杂的声音信号,此时最重要的是节约能量过冬。由此可推测:蛙类可能在冬季降低听觉系统的敏感性,以节约能量过冬,而在春季提高听觉系统的敏感性,处理各种复杂的声音信号。

2012-11-18

:成都生物所研究发现推动两栖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候选基因

寻找生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已有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恒温动物,对于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还很不清楚。与恒温动物相比,变温动物在生理和行为特征上都有诸多不同,这也暗示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有独特的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机制。

2012-11-18

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化学联合预处理方法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化学联合预处理方法”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182173.1)。 木质纤维素原料经过酶解糖化后,可得到以葡萄糖为主的六碳糖及以木糖为主的五碳糖,是食品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2013-10-12

西藏(成都)科技孵化器7家企业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13年4月15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西藏(成都)科技孵化器内的7家企业孵化项目进行了毕业评审验收。7家企业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该批项目分别于2009至2011年9月入驻孵化器,在孵期间借助西藏(成都)科技孵化器平台,充分利用成都的科研人才、信息资源、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圆满完成了入孵项目合同(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任务...

2013-05-02

成都生物所发现一种新的天然脱落酸制备方法

脱落酸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五大植物激素之一,天然型的脱落酸既能促进果实成熟、提高产量和品质,又能大大增强植物的耐寒、抗旱和抗盐碱能力。但是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脱落酸的成本极高,人工合成脱落酸的活性又低,脱落酸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成为空谈。国内外学者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天然脱落酸,但产量较低,成本较高。

2012-11-19

成都生物所一项技术入选《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科技部通过科技部网站对外公布了《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成都生物研究所“受损山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综合技术”入选科技部《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该技术从规划的角度注意生态恢复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建设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主要适用于灾后的恢复重建工程,并大幅度地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13-04-27

“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汇报会在成都天河生物与孵化园召开

2011年10月20日上午,“国家(成都)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汇报会在成都天河生物与医药孵化园召开。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杨哲、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刘登峰、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黄晶等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沈竞康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姣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