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CS Nano:新型诊断成像技术助化学疗法杀灭前列腺癌细胞

2012年8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通过对人类和小鼠前列腺癌细胞进行研究,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癌症成像专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方法来用于发现和消灭恶性的肿瘤细胞。这种方法名为治疗诊断学成像,其可以直接打靶和追踪潜在的药物疗法来专门消灭癌细胞。

2012-11-18

新科技:DNA探针检测试纸 8小时快速鉴定肉类成分

从超市买到的牛肉,有无混入其他肉类?现时常用的基因排序监定方法须耗费四十八小时,且对熟食检验成效欠稳定。城大生物及化学系教授郑淑娴及团队,花费两年时间及六十万研究资金,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研发出一种快速鉴定方法,仅须使用植入DNA探针的特定检测试纸,即可在短短8小时内完成鉴定,而现在常用的基因排序鉴定方法须耗费48小时。

2013-05-31

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偏头痛患者大脑皮层多有畸变

据国外媒体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偏头痛患者的数量超过3亿人。先前对偏头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萎缩与疼痛信号的加工有关,可能与这些区域具有的慢性刺激特性有关。 先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上,它可对大脑皮层的体积进行估计。而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表层的MRI(核磁共振)来测量大脑皮层的厚度。

2013-04-08

:线虫胚胎后发育荧光活体显微成像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欧光朔研究组在2012年12月期的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题为Live imaging of cellular dynamics during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的文章,介绍他们发展的研究线虫胚胎后发育的荧光活体显微成像方法。 胚胎后发育是生命体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

2013-01-14

PLoS ONE:转录组断层技术可对脑部疾病的基因表达进行三维成像

2013年1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技术,可以对大脑结构中的基因表达样式进行三维成像,这种技术俗称为转录组断层技术,其结合了组织切片的微阵列技术,可以都对脑部基因表达的密度和位置进行精确图谱成像,相比当前的绘图成像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

2013-01-14

“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体制的先进微波成像技术研究”主题项目启动会召开

5月2日,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863项目“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体制的先进微波成像技术研究”主题项目启动会。科技部高新司信息处、国家遥感中心、中科院高技术局综合规划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相关负责人,项目承研单位中科院电子所及中国电科38所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电子所副所长丁赤飚致欢迎词。会上,项目首席专家梁兴东研究员宣读了项目立项通知,并对项目作简要介绍。

2013-05-06

JEB:蝴蝶的“吸管”口器或可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医学研究的微型探针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蝴蝶进食的方式或许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开发出微型探针,用于在一系列医学测试和疗法涉及的单细胞中吸取液体以供研究。

2014-08-08

Rev Sci Instrum:一种新型的皮肤癌三合一光学检测探针

近日,来自德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探针,其可以将三种特殊的方法集于一种设备,利用光来检测皮肤组织的特性以及进行癌症的检测;研究者表示,目前这种新型的三合一探针正在进行先期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

2014-08-07

Lancet:推荐结直肠癌疑似患者首选CT结肠镜成像诊断方法

根据年龄和性别分组对结直肠癌或巨大息肉的探查率 在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虽然钡剂灌肠(BE)被广泛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诊断,但是其准确性和可接受性还存在争议。而CT结肠镜(CTC)或许是一个更敏感、更易于接受的选择。本研究旨在比较在有症状的患者中,CTC和BE对结直肠癌或巨大息肉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3-02-17

Arch Inter Med:避免不必要的医学成像可降低女性患乳腺癌风险

来自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的研究揭示了乳腺癌潜在的环境风险因子,包括农药、美妆、家用化学品以及制作水杯的塑料等,IOM表示,目前并没有充足的数据可以揭示暴露于这些风险因子中一定会引发乳腺癌。然而可以增加妇女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的风险以及接受医学成像暴露辐射的风险。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