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光诱导负性情绪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薛天课题组,首次描述了介导夜间异常光诱发抑郁样表型的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证明了是夜间不正常光线而不是节律或睡眠的紊乱造成抑郁样行为,并且发现了该环路的可兴奋性受到昼夜节律门控调制,首次诠释了光在白昼和夜晚截然相反的情绪作用的内在机理。相关成果以A circadian rhythm-
Nat Neurosci:如何消除机体的恐惧记忆?或许依赖于机体DNA的灵活性!
2020年5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恐惧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机制,当我们不再需要恐惧时,抑制恐惧的能力也是如此,为了平衡恐惧,大脑会让恐惧消退,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就会在拥有相似环境因素的无恐惧经历中形成,随后这些无恐惧的记忆就会与原始的恐惧记忆相互竞争;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昆士兰大学等机
本能恐惧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扑变化削弱小鼠对视觉威胁的本能防御反应》(Topological Shape Changes Weaken the Innate Defensive Response to Visual Threat in Mice)正
研究人员发现改变情绪的大脑受体
近期,澳大利亚科学家及其国际研究团队在大脑的一个区域发现了一种被认为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受体。靶向该受体可以有效地调节消极情绪。该研究成果将为精神疾病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科学》期刊上。该项研究人员介绍,这种独特的受体发现于人脑中心一个很少被研究的区域。它被称为甘氨酸门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在调节消极情绪中发挥着
科学家在大脑中鉴别出与负面情绪相关的特殊受体!
2019年11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悉尼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大脑中鉴别出了一种被认为与消极情绪相关联的特殊大脑受体,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研究者表示,这种特殊的大脑受体能够有效调节机体的消极情绪(负面情绪),这种豌豆大小的受体位于大脑中一个很少被研究的
研究揭示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异常的功能连接仅与社会条件下的预期情绪相关
情绪预期是一种预测个体未来情绪的能力,影响着个体的决策、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等,对人类的适应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前人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受损的情绪预期,其缺损影响着患者的阴性症状及日常生活功能。然而,前人有关精神分裂症谱系情绪预期的研究较多关注临床患者,而少有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情绪预期进行探讨。更重要的是,个体预期未来正性情绪或负性情绪的过程是否会受社会情境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中
恐惧会改变动物脑神经回路并影响行为习惯
加拿大一项新研究显示,捕猎者带来的恐惧会在野生动物脑神经回路中留下可量化的持久印记,并改变动物行为习惯。精神心理学所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这种影响的典型表现。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科学报告》期刊上发表文章说,他们连续两天给黑头山雀播放捕食者(如猎鹰)的音频回放,对照组播放非捕食者的音频,接下来的7天让黑头山雀在户外一起生活。7天后,研究人员播放黑头山雀遇到捕食者发出的警示
Sci Rep:狗狗能够反映主人的情绪?
2019年6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瑞典Linköping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狗能够反映其主人目前的压力状况。研究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研究人员研究了狗的压力水平如何受到生活方式以及来自主人的影响。以前的研究表明,同物种内的个体可以反映彼此的情绪状态。例如,儿童和母亲的长期压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而最近发表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猜测在物种之间
中国科学家发现恐惧情绪的新环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晓明课题组在《自然-神经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一条新的介导恐惧逃跑行为的皮层丘脑神经环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新发现了一条由丘脑网状核介导的从皮层至丘脑的神经环路,参与调控动物恐惧性逃避行为。该研究在恐惧性逃避行为和相关的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病的环路机制方面有着概念性的突破,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董平、王浩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