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影响性别分化的新型遗传物质—miRNAs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果蝇进行研究发现,一系列短的RNA分子,即miRNAs或许在区分果蝇的雌雄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4-08-20

中科院心理所揭示名字偏好、幸福感及二者的联系具有遗传基础

名字偏好(name-liking)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持有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既可以表现为对名字整体的偏好,也可以表现为对名字中包含的字符的偏好。已有研究表明,该现象在不同文化、语言、种族和年龄的个体

2014-07-22

Nat Commun:遗传学: 通过性别比例失衡控制疟蚊种群数量

利用一个基因改造方法使疟蚊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能迅速降低它们的繁殖能力和抑制其生长。发表在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雄性后代出生数量的人为增加也许能为控制疟疾传播提供一个有效手段。

2014-06-16

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2014-06-12

NIH:今后临床前期实验应提供实验动物的性别信息

NIH宣布今后临床前期实验所使用的动物个体和动物细胞样本需要提供性别信息进行备案。

2014-05-28

青春期如何影响脑血流量的性别差异

一项研究提出,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脑血流量有显著差异,而且可能受到了在青春期出现的性别特异性变化的影响。已知人类成年女性的大脑血流量高于男性,为了确定这类性别差异何时出现,Theodore D. Satterthwaite及其同事研究了来自费城神经发育队列的922名8-22岁的青年人的大脑血流的发育。

2014-05-27

Curr Biol:周雯等发现人类化学信号可在个体间有效传递性别信息

在动物王国中,很多最为基本的行为(如觅偶行为)都是由信息素来介导的。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两种器官的参与:一种是可以向空气中散发信息素的器官,另一种是灵敏的信息素探测器官。较之其他灵长类动物,虽然人类的皮肤上有更多的可散发信息素的汗腺组织和分泌物,人类却并不具有绝大多数动物用以接收和探测信息素的结构——犁鼻器或副嗅球。人类对信息素的感知与编码似乎只能依赖于包括嗅上皮、嗅球在内的主嗅觉系统。

2014-05-23

西农:miRNA参与决定海胆性别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过miRNAs参与调控S.nudus性腺分化。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小林教授领衔的团队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此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2014-04-11

性别互换”实验:借助眼镜用伴侣眼睛看世界

一些科幻电影中,人物可以随意进入其他人的身体,用他人之眼看世界。西班牙巴塞罗那“成为别人实验室”开展一项“性别互换”实验,让实验对象借助虚拟现实眼镜,用伴侣的眼睛看世界。

201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