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17第五届国际移植暨移植免疫治疗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2017年7月1日-2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解放军第307医院和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梅斯医学(生物谷&MedSci)承办的2017第五届国际微移植暨移植免疫治疗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顶尖科研人员及医学同道,参加本次大会的有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307医院艾辉胜教授,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院士,解

2017-07-03

基于流控芯片的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 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Francis Lin课题组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了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2017,7:3100,DOI:10.1038/s41598-017-03210-0)。细胞迁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7-06-15

白血病移植治疗的一次“革命”:移植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源自骨髓的一种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国内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造血干细胞移植传统上分为两类,亲髓移植与非亲髓移植。亲髓移植的GVT强,疗效好有55%-75%的治愈率,但是靶向性不强,会对非肿瘤细胞也造成杀伤;非亲髓移植虽然不会有前者那么强的杀伤性,但是GVHD等并发症多,危险性大。图片来源:网络白血病治疗的新利器来自解放军三〇七医院血液内

2017-06-08

【三军大Nature子刊】肿瘤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狼狈为奸”,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

肿瘤干细胞(CSC)及其诊疗意义是肿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和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SC是肿瘤发生、转移和复发的关键细胞。CSC如何产生和维持?肿瘤内免疫细胞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恶性行为?围绕CSC(“种子”)与免疫微环境(“土壤”)的相互作用和治疗学意义这一科学问题,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卞修武教授带领“肿瘤干细胞研究”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从1997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

2017-06-13

Adv Funct Mater:可注射干细胞巢促进骨再生

干细胞移植,是一门先进的医学技术,为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干细胞移植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细胞或组织,从而达到组织再生的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向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在骨再生过程中倍受青睐。在骨科疾病治疗中,为尽量减小外伤,常借助微创手术将BMSCs注射到损伤位置进行干细胞移植,用该方法治疗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7-05-31

新维度 观界——生物梅里埃携新一代微生物实验室解决方案登陆CMEF

中国上海,2017年5月15日——全球领先的诊断企业,临床微生物检测行业领导者生物梅里埃公司携中国首个微生物领域全套整体解决方案惊艳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系列展品涵盖检验平台、细菌培养系统、质谱监测系统等多个领域,为当前微生物检测领域提供产品线较全、技术领先且难以替代的顶级解决方案。同时,专为中国临床需求打造的定制药敏卡亦受到参展医师关注,频频“点赞”。卫计委合理应用抗生

2017-05-16

JNM:科学家开发出能准确检测癌症转移的新型成像技术

2017年5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将SPECT/CT同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相结合或能帮助外科医生从正常组织中区分出肿瘤组织。文章中研究者重点对能够从原始肿瘤位点转移的结直肠癌(CRC)细胞进行研究,结直肠癌是常见的男性第二大

2017-05-11

掌握癌细胞环境,大幅提高癌症临床治疗效果

近期,两份独立的研究都在映射肿瘤细胞周围成千上万免疫细胞的身份。其中一组研究小组着眼于肾癌,临床结果不同的肿瘤细胞都有着独特的免疫细胞,另一研究小组则着眼于肺癌,他们发现即使是早期的肿瘤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杂志中,这项研究为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带来更加精准的证据。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发现在肿瘤形成之初,免疫细胞就开始机能失调,然而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病人癌症复发或者达到晚期

2017-05-05

复旦大学揭示多药联用下病人体内结核菌的进化

  5月4日,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基础医学院高谦教授团队利用超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从52例结核病人的队列中选取12例具有代表性的结核病人,在治疗不同时间点对结核菌群体中频率在1.5%以上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追踪其动态变化。同时,利用群体遗传学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模型,分析比较了在有效多药联用与非有效多药联用情况下的病人体内结核菌的微进化动态过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

2017-05-05

纳技术调控神经-肿瘤相互作用并治疗胰腺癌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郑文富、博士雷祎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肝胆外科教授姜凯、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院教授Yoh Hamada等合作,在微流控芯片上构建神经-肿瘤研究模型,

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