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术的生物学应用
微流控技术为在推动生物学众多领域的强大工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用于微通道中流体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储的新器件和工艺的发展,近年来微流控系统在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尽管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样品引入和处理一定体积范围的流体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纳米技术的最新发展则有助于提升微流控技术。微系统已经彻底改变了可用于分析复杂样品的高灵敏度生物分析系统的发展。这些器件
微流控直击现场——基于微流控的水凝胶纤维制备与生物医学应用
8月17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隆重召开。演讲嘉宾, 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会员,梁琼麟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基于微流控的水凝胶纤维制备与生物医学应用》的精彩演讲。梁琼麟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生物水凝胶纤维的研究三
生物医疗界的宠儿——微流控技术
由于医药研究和体外诊断市场需求,促使微流控市场快速增长。目前微流控技术已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和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所瞩目并研究的一个热点。 微流控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为基
微流控芯片,化学和生物医学检测的“下一场革命”
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微流体在近几年也迅猛的发展。微流体是具有微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集成通道系统的科学和技术。在其中,微量的液体(通常为10-9至10-18升)在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特定模式的流动。听着如此黑科技的微流体的发展其实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生物化学分析的微量化和平面化要求是微流体发展很好的推动力。自那时起,“芯片实验室”和微尺度全面分析系统(μTAS)的概念就被逐步建立了起来。在微流体的世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 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Francis Lin课题组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了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2017,7:3100,DOI:10.1038/s41598-017-03210-0)。细胞迁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纪军——东南大学——微细加工技术,微流控相关的生物微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真空电弧离子改性和相关表面改性和工程评价,医用生化分析仪器集成,高灵敏度光学检测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微流控相关的生物微机电系统集成技术,真空电弧离子改性和相关表面改性和工程评价,医用生化分析仪器集成,高灵敏度光学检测技术
方肇伦——东北大学——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将变革生物医疗领域
以“微流控技术及生物医疗应用发展趋势”为主题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日前在沪举行。包括中科院院士王曦等来自科研、高校、临床医学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以微流控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开始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已
Integ Biol:秦建华等微流控芯片模式生物衰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的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抗衰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成果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近期Integrative Biology (Integr. Biol., 2014, 6, 35-43)上。
利用微流控技术仿生合成新型微米纤维生物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利用微流控技术仿生合成功能化微米纤维生物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最新的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2494–2499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