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藻异养培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与暨南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近期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突破了微藻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微藻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用作生产能源、食品、饲料的原料,在工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异养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微藻生物质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光自养培养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受技术水平所限,当前微藻在异养培养条件下能够达到生

2019-10-26

《Cell》重磅:北京大学张泽民课题组与勃林格殷格翰联合发表关于单细胞测序刻画肝癌免疫环境动态特征的研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课题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课题组以及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肿瘤免疫与免疫调节部门多位科学家,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Landscape and Dynamics of Single Immune Cells in Hepat

2019-11-01

利用流控技术开发高纯度极微量细胞纯化分离装置

 细胞辨识、观察、计数与纯化分离是生物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20世纪中叶,一种通过连续高压流体牵引大量细胞通过特定讯号辨识系统的概念被提出,并发展为目前生物医疗研究常用的一项设备-流式细胞分选仪。然而,该仪器也有其技术缺点,比如该仪器缺乏即时影像资讯、及无法实现100%细胞分离纯度。除此之外,操作过程中的高压流体也容易造成细胞损伤或生理状态改变。另一方面,流式细胞分选仪亦难以纯化

2019-10-22

研究开发新型滴反应筛选技术并开展单细胞分析应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杜文斌研究组和黄力研究组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微流控界面纳升注射技术(Interfacial Nanoinjection, INJ),该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生化反应体系微缩在一个纳升体积的油包水微液滴体系中完成。针对这一技术创新,团队申请了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并研制了基于INJ技术的小型桌面系统。该系统和国外同类产品如美国Labc

2019-10-14

环境控释型生物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心肌梗死(MI)是由冠状动脉闭塞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不可逆的心肌损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心血管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心脏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同时局部上调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降解心脏细胞外基质(ECM),降低组织力学性能,导致梗死区域心室壁逐渐变薄,整体扩张,加速心功能恶化。原位恢复梗死区域的血供,减轻ECM降解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潜在手段。研究表明,心肌内注射生物材料和生物活性因子(如血管

2019-10-01

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亚铁氧化耦合砷固定过程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在水稻土中十分普遍,形成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作为有效的吸附剂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近中性环境中,亚铁极易被氧气氧化,因此亚铁氧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厌氧条件下。但水稻土环境条件特殊,存在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作用,在水稻土中能形成大面积的微氧区域。只有在微氧条件下,中性微氧亚铁氧化菌才能抗衡氧气的竞争,进行有效的微生物亚铁氧化和代谢过程。微氧亚铁氧化菌能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将亚

2019-10-03

人类粪便中检测到塑料!所以你扔出去的垃圾可能都被你吃回来了!

2019年9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近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维也纳医科大学医学博士Philipp Schwabl及其同事让8名年龄在33岁至65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填写一份饮食日记,并按照说明书收集粪便样本。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化学消化后粪便样品中10种常见微塑料的存在形态。图

2019-09-19

Talanta:报道高灵敏和防污染的“准共聚焦”液滴数字PCR阅读仪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郭永实验室在《分析学家》(Analyst)在线以封底(back cover)发表题为《一种双荧光四分类微液滴数字PCR数据的准确、可靠和自动分类方法——密度分水岭算法》(A density-watershed algorithm (DWA) method for robust, accurate an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dual-

2019-10-04

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塑料对健康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8月22日发布一份名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呼吁对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开展更多深入研究,同时还呼吁减少塑料污染。报告说,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海水、废水、淡水、食物、空气、瓶装水和自来水等来源中都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塑料微粒。报告指出,虽然人体不大可能吸收粒径大于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计对较小颗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对纳米颗粒等极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较高,

2019-09-01

创注射细胞“支架”修复心脏

  为什么心梗如此致命?这绕不开心脏的一个重要特点:心脏是在人体内最缺乏再生能力的器官。心肌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一旦心梗,心肌在供血中断后的几小时内会很快死亡。而且心脏自身无法长出新的心肌,只能通过形成疤痕而愈合。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可以修复心肌组织的损伤,即便心梗患者抢救成功,由此导致的心肌功能减弱也会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好消息是,一种新的技术有望带来突破。近日,加州大学圣地

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