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BJC:西南大学崔红娟/重庆医科大学梁平团队,发现成人最常见、最致命脑瘤的治疗靶点!

这项研究探究了HECTD3对PARP1的多泛素化调控作用,由于PARP1在肿瘤中作用的多效性,HECTD3有可能为GBM在内的脑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靶点。

2022-10-26

暨南大学灏团队开发嵌合RNA外泌体疫苗,治疗突变非依赖肿瘤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肿瘤发病机制也是目前多数靶向治疗的用药指征,但在很多肿瘤中这些靶点突变很低或者缺乏,现有靶向药物难有用武之地。

2022-08-10

Cell:上海科技大学池天团队绘制世界首小鼠“扰动图谱”

研究团队还进一步通过简单的配繁,从iMAP鼠衍生出多个传统的单基因敲除品系,证明了iMAP 的另一重要用途。

2022-07-25

西湖大学骊駻实验室绘制出第一细菌来源芳香型聚酮全景图

这项研究通过基因大数据分析,揭示了细菌来源芳香聚酮的全景图,并参考利用这一宏观地图成功获得了结构新颖的芳香聚酮化合物,极大地提高了对最终合成的化合物预测的精准度。

2022-05-13

第二代CAR-iMac,浙江大学进团队在CAR-巨噬细胞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基因工程化改造的CAR-巨噬细胞在理论上可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在发挥自身抗肿瘤功效的同时使实体肿瘤由“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变

2022-05-12

暨南大学其威/吴建国等发现,奥密克戎曾发生多次基因重组

  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科学家一直在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重组变异株,因为基因重组是新发和再现的人类病毒病原体产生的重要进化机制,同时也是冠状病毒进化适应的一种重要途径。冠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在单次进化事件后迅速累积多个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提高或者免

2022-03-18

Cell子刊:北京大学泽民团队等解析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潜在影响因素

肿瘤微环境(TME)特征与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有着内在的联系,且TME的特征会显着影响癌症的进展和转移情况。系统解析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的表型是理解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然而随着近些年单细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癌症类型之间的TME有着巨大的差异,如耗竭T细胞在肝癌和肠癌患者中的比例要显着高于其在肺癌中的比例。此外,部分器官也拥有较为

2022-03-19

Molecular Cancer:暨南大学灏团队在唾液中发现食管癌踪迹!

食管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七,癌症死亡率排名第六的恶性肿瘤,已经导致了极大的医疗和经济压力,其中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进展期,并伴随淋巴结转移,这导致ESCC的5年生存率大约只有20%[1–3]。早期发现和诊断ESCC,是防治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液体活检在非侵入性癌症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它主要基于来自癌症

20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