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合成用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磁性铁蛋白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无创伤性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影像诊断中使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高品质磁共振造影剂是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的关键环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诊断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特别是利用安全高效造影剂来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MRI造影剂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纵向弛豫(T1)造影剂和横向弛豫(T2)造影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T1磁共振造影剂
Nat Nanotechnol:本应杀死癌细胞的纳米颗粒实际上可能促进癌症转移
2019年2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纳米颗粒能够在加工食品(比如食品添加剂)、消费品(比如防晒剂)甚至在药物中发现到。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微小的颗粒可能具有巨大的未开发潜力和新的应用,但是它们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副作用。具体而言,他们发现旨在杀死癌细胞的癌症纳米药物可能会加快癌细胞转移。通过使用乳腺癌作为一种模型,他们发现由金、二氧化钛
PNAS:新研究揭示纳米颗粒在人类干细胞中的生物降解过程
2019年2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虽然磁性纳米粒子在细胞成像和组织生物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长期干细胞内部发生的变化仍然没有得到揭示。来自C最近一项研究已经显示出这些纳米粒子在干细胞内部发生显著降解,在某些情况下,细胞“重新磁化”。相关结果于2019年2月11日在PNAS上发表,该研究解释了人体细胞中存在“天然”磁性,并有助于开发纳米医学的新工具。为了跟踪这些纳米粒子在细胞中
Ange Chem Int Ed: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基于铂的纳米颗粒 有望高效杀灭肝癌细胞
2019年2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相比当前药物而言,利用铂纳米颗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有望高效杀死肝癌细胞。图片来源:ETH Zurich / Helma Wennemers近些年来,靶向性
卫材在日本提交Fycompa(吡仑帕奈)儿科适应症及细颗粒制剂申请
2019年01月31日讯 /生物谷BIOON/ --卫材(Eisai)近日宣布已在日本提交抗癫痫药Fycompa(perampanel,吡仑帕奈)的一份补充新药申请(sNDA)。该sNDA申请批准Fycompa作为一种单药疗法,用于4岁及以上儿科癫痫患者部分发作性癫痫的治疗。此外,卫材也提交了Fycompa一种新的细颗粒制剂。关于部分发作性癫痫单药治疗部分,此次申请基于在日本和韩国进行的III期临
Nat Biotechnol:纳米颗粒能够靶向肿瘤浸润T细胞
2019年1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范德比尔特大学研究者们通过设计一种纳米粒子,能够穿透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并促进其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他们进一步发现这一手段能够有效治疗人类黑色素瘤组织。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John T. Wilson说:“肿瘤细胞已经进化出许多方法来逃避我们免疫系统的检测。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重建免疫系统达到消除癌症的目的。”“检查点抑制剂是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统介导的HIV纳米颗粒免疫原靶向生发中心机制
2019年1月9日/生物谷BIOON/---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纳米和微米大小的颗粒(比如病毒和细菌)并对它们作出反应。纳米颗粒经输入淋巴被运送到淋巴组织中,经内化和加工后用于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并且通过B细胞受体(BCR)的结合激活B细胞。免疫识别的这些特征促进人们将纳米颗粒抗原用于许可的疫苗中,比如HPV疫苗和乙肝病毒疫苗,并且在开发新疫苗时促进人们设计纳米颗粒形式的免疫原。对HIV病毒而言,来自
研究发现环境应激引起抑郁行为表观新机制
长久以来,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也是当下中国正在推出的脑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抑郁症是抑郁相关遗传基因与外界环境应激相互作用引发的,但外界环境应激如何诱发抑郁发作尚不清楚。2018年12月11日,国际权威杂志Cell Reports上发表的题为“Ten-eleven translocation proteins modulate the resp
这种纳米金颗粒只要10分钟
近期,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为癌症早期诊断带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方法。昆士兰大学的澳大利亚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AIBN)的研究人员发现,多种癌症的癌细胞DNA都有一种特异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简便诊
研究发现糖的有效利用对克服低氧应激有重要作用
生物和人类都可能面对低氧的胁迫。在高原或特殊环境生活的生物和人类都发展出一系列适应低氧环境的对策,比如提高氧气的运输效率或增强氧气的利用效率。肿瘤细胞也会造成局部缺氧状态。大量的研究证明低氧诱导因子(HIF)和压力响应因子(NF-kB)均参与了生物低氧应激和适应过程。昆虫的氧气输送不依靠血液,而是通过发达的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各组织和器官。它们除了使用与其他生物类似的机制适应低氧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