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这个大坏蛋引发胃癌的可能机制 | 科学大发现
2017年8月16日,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Thomas F. Meyer博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可能机制。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胃粘膜下方干细胞的过度增殖,致使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DNA损伤,从而诱导癌症的发生。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1)。 Meyer博士 1875年,德国一些学者首次
PLoS Pathog:诺奖得主重磅级文章 解读幽门螺杆菌在胃部存活的分子机制
日前,来自西澳大学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深入阐明了幽门螺杆菌重要生物分子的精细结构,该菌是诱发机体胃溃疡的重要致病菌,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该研究或为后期研究人员深入开发治疗胃溃疡的新型疗法提供希望。
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诺奖得主开发药物以预防食物过敏
UWA诺贝尔奖获得者正在开发一种“微调”免疫系统的新药,以帮助预防对食物如花生和贝类的哮喘和过敏。来自西澳大利亚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教授Barry Marshall正在开发一种称为Immbalance的口服治疗药物,旨在恢复免
中日专家聚焦消化性溃疡治疗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等话题
-药物引起消化性溃疡增多 PPI类药物仍是治疗首选 苏州2016年11月15日电 /美通社/ --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的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于9月22-24日在苏州举
Nat Microbiol:科学家阐明幽门螺杆菌新型受体分子 新型疗法开发有望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在人类胃部中的螺旋菌,有时候其往往会引发致命性的后果,日前,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来抑制或治疗幽门螺杆菌引发的感染或并发症的产生。
中日专家苏州论道,聚焦消化性溃疡治疗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等相关话题
中国苏州,2016年9月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的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9月22-24日在苏州举行。第三届中日医学交流(消化)论坛亦于同期举行。中华医学会杜治琴副秘书长,中华消化病学
武田3款幽门螺杆菌根除产品VONOSAP和VONOPION获日本批准
VONOSAP和VONOPION均为三药罩泡包装产品,包含了2种抗生素及TAKECAB(沃诺拉赞),将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治愈率。
Head & Neck:幽门螺杆菌或增加 喉癌风险
2015年9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近日,根据8月28日在线发表在《Head & Neck》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表明,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可增加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机率,但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对鼻
PLoS Med:抑制吸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可有效降低个体患胃癌风险
2013年5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哈佛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者通过在1978至2008年对美国男性的一些研究表明,男性个体在控制吸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双重趋势下或许可降低肠型的非贲门胃癌(NCGA)的发生风险,而且研究者估计这种趋势在2008年至2040年也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