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家卫健委明确干细胞临床应用将依据《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日前,国家卫健委对于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胚胎干细胞立法,促进和规范干细胞领域发展的建议回复称,下一步,国务院即将出台《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条例》,干细胞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将依据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早在2003年,原卫生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开展人胚胎干细胞来源定义、获得方式

2021-03-19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发细胞增殖示踪新技术成功揭秘肝细胞来源难题

  “新生”肝细胞是人体治疗和修复受损肝脏的可再生武器。它分布于肝脏基本单位肝小叶内的不同区域,且增殖缓慢。受制于细胞增殖示踪技术,科学家们只能检测到某个时间点的肝细胞增殖,且容易受到其他增殖细胞信号影响,无法从肝脏整体持续跟踪增殖细胞。肝细胞来源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斌研究团队突破以往的研究模式,即不再依赖单一分

2021-03-15

COVID-19大流行之下:虚拟试验兴起 生物技术公司IPO数量创纪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生物制药和学术界从对SARS-CoV-2病毒一无所知,发展到可以利用全新技术向世界推出多种新疫苗。COVID-19全球大流行正在使生命科学产业成为焦点。2020年,生物技术公司IPO蓬勃发展,不仅仅是那些研发COVID-19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受到资本青睐,癌症和罕见病标的仍是投资的热点。COVID-19

2021-01-09

相约深圳,见证新一代生物技术革命到来!

生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认识生命、追根溯源的漫漫长途中求索。1953 年,生物学家詹姆斯・杜威・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 1962 年

2020-12-16

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苏州开幕

 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3日在苏州开幕。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等出席大会并致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作为本次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以视频致辞方式参会,30余位生物技术领域院士以及来自科研机构、协会的专家、学者等共计2000余人齐聚苏州,共话中国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苏州市人民

2020-11-08

科学家发现基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Trained Immunity-Promoting Nanobiologic Therapy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and Potentiates Checkpoint Inhibition”,来自西奈山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开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中,

2020-12-01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前沿与生物学应用

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此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能达到200纳米,被称为阿贝衍射极限,而通常病毒和亚细胞结构的尺寸只有几十到200多纳米。超高分辨显微技术的诞生突破了这个极限,使得显微成像分辨率进入振奋人心的纳米级别时代,对于精细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强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商业化比较常见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耗损

2020-11-27

重构自然界天然氮肥厂 合成生物技术有何妙招?

氮素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也是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氮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学元素,但主要以惰性气体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之中,无法被作物直接利用,供其生长所需。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于工业合成氨。那么我们知道在农业生产里面,要想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就必须使用化肥,在世界各国都是这样。那么化肥主要有氮、磷、钾三种,而

2020-10-26

氯苯唑酸葡胺软胶囊荣获“最佳生物技术产品”盖伦奖 打破中国ATTR-PN患者无药可用困局

近日, 2020年盖伦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辉瑞制药旗下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PN)的氯苯唑酸葡胺软胶囊以特有的创新优势获得“最佳生物技术产品奖”,盖伦奖被公认为是医药和生物医疗行业的最高荣誉,旨在褒奖医疗、科学在研究与创新领域所取得的卓越贡献,素有“医药界的诺贝尔奖”之称,该奖项有着极为严格的入选机制,尤其注重产品的首创性和

2020-11-01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