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EBM:发炎分子可调控小肠杯状细胞株产生硫黏蛋白

近日,《实验生物与医学》(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中发表了由美国伊利诺大学Rex Gaskins博士所领导的团队所发表的文章证实微生物以及宿主的发炎分子都可以调控人类小肠杯状细胞株的硫黏蛋白的产生。 硫黏蛋白是小肠杯状细胞所分泌的两种主要的酸性黏液素之一,对于保护肠道黏膜非常重要。因此,若是丧失了硫黏蛋白则与炎性肠道疾病与大肠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2012-11-18

FDA授予VT-1129治疗球菌性脑膜炎孤儿药资格

美国FDA授予Viamet制药VT-1129孤儿药资格,这款药物是一种强效选择性口服抗真菌药,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一种大脑与脊髓粘膜危及生命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该公司打算2015年上半年向FDA提交VT-1129的试验性新药(IND)申请。

2014-09-18

Evolution:秀丽杆线虫能以雌雄间性方式繁殖

为了繁育后代至少需要两性物种进行繁殖,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方式产生不同的性别。一些动物(包括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使用一种特殊染色体性鉴别系统——雌性拥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性拥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

2012-11-18

Cell Host & Microbe:秀丽杆线虫识别外毒素A来抵御绿脓杆菌的感染

近日,Cell旗下著名杂志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刊登了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Host Translational Inhibition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otoxin A Triggers an Immune Respons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文章中...

2012-11-18

Nature:对小肠细菌的免疫反应

最近被定性的“先天淋巴细胞”(ILCs) 在功能上可被划分成三类。第一类的ILCs 产生干扰素-γ;第二类的ILCs 表达白介素-5、白介素-13和双调蛋白;第三类的ILCs 产生白介素-17A和白介素-22。ILCs在适应性免疫存在时的功能及它们影响适应性免疫细胞反应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的。

2013-06-17

:中国栉江珧中存在五个存种类

栉江珧是一种大型底栖海洋贝类,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海域中。该种类因味道鲜美而广受欢迎,在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地区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该种类分布较广,形态变异较大,其分类地位一直比较混乱,仅在我国沿海沿海,尤其南海海域中就已经发现多个不同的形态类型及大量的中间类型,给栉江珧的分类带来较大困扰。有研究者曾尝试利用形态特征和同工酶等进行分析,认为栉江珧可能存在隐存种。

2011-10-29

Biomaterials:用病人自己的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小肠获得进展

小肠粘膜显微图片。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利用组织工程构建小肠器官的目标上取得进展,这样它们就能够被移植到病人身上同时不产生排斥作用。 组织工程涉及使用一个捐献的器官,然后将来自捐献者的细胞从中剥离走,接着用受者自己的干细胞重建这种器官。由此产生的器官不会引起接受移植的病人的免疫排斥。 这种技术已经在人类中用于临床治疗。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