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称本世纪末全球一成人口或面临气候重灾

由德国、中国和美国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2日警告说,若不能有效阻止全球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可能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区域,面临粮食减产、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失衡和人体健康等多重风险。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20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利用气候变化影响模型,识别气候变化下粮食、水、生态和人体健康高风险重合区域。

2015-03-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教席

近年来,科技部致力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促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2012年1月19日,UNESCO总干事Irina Bokova女士与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校长换文签署了《UNESCO与北京理工大学关于设立UNESCO教席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的协议》。北京理工大学为教席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为教席合作主持人。

2015-03-26

阿拉斯加基瓦利纳村庄的因纽特人:美国第一批气候难民

图片为基瓦利纳村庄,来自BBC 2013年7月31日讯 /生物谷 Bioon/--在全球气候变化下,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未来命运让大家值得关注。位于阿拉斯加西海岸,距白令海峡400英里的基瓦利纳村庄在未来5年可能会经历一场气候灾难,整个村庄将面临着被海水冲走的威胁。基瓦利纳村庄被Ninglick河三面包围着,河水近年在不断吞噬村庄的土地。

2015-03-26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微生物成焦点

全球变暖使冻土微生物成为研究热点(不完全统计)(底图来源文献2) 在北半球,永久冻土带占据了22%的陆地面积,其中封存的的碳据估计有16720亿吨,而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56亿吨。人们普遍担心,气候变暖引发的冻土融化将会以CO2和CH4的形式释放其中的大量存碳,继而加剧全球变暖,这一正反馈循环可能会使气候变化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冻土中微生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2014-04-11

中国沙漠:寒旱所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IPCC报告指出,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交错带气候的过渡性和特殊性,形成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使得农牧交错带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等生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在农牧交错带内形成了具有多种侵蚀力共同作用的风水蚀复合区。但目前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研究尚属空白。

2013-01-09

版纳植物园在不同橡胶林种植区设置气候要素自动观测系统

为准确评价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对森林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三五”战略突破三“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实施计划中强调了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了把握橡胶园的本底气候环境,并为探讨套种不同经济林木后,橡胶园的气候环境的变化提供支持。

2013-05-02

PNAS:气候变化对西尼罗河病毒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气候变对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的影响很可能对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的蚊子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提示控制这种病毒的公共卫生举措需要采取地方性的而非全球性的视角。Cory Morin 和Andrew C. Comrie使用一个气候驱动的蚊子种群模型模拟了美国南部一种已知能够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的蚊子的丰富程度。

2013-09-10

气候变化或将导致伊比利山猫灭绝

科学家在《自然—气候变化》上撰文称,在今后50年内,野生伊比利山猫将因为预计的气候变化而数量急剧下降并可能灭绝。该研究认为,目前的野生保护手段只是在推迟生物灭绝而已,应该采用一个能在避免物种灭绝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在内的措施项目。 伊比利山猫(Lynx pardinus)是一种生活在欧洲南部地区的动物,“多亏”人类对其主要食物来源——兔子的过度狩猎,伊比利山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2013-08-30

GEB:李义明等外来物种气候生态位漂移研究获进展

生物入侵给各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带来危害。如何预测外来种的入侵和扩展风险对制定保护对策非常重要。当前的主要预测工具是生态位模型,其前提假说是气候生态位保守性,即物种气候生态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趋于保守的特

2014-05-29

PNAS:科学家揭示气候改变引发的全球疟疾分布情况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本世纪末疟疾将会在高低地区被越来越多地出现。

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