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传染病关系密切
过去10年来,气候变化和疾病的问题曾引发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对那些影响人类的疾病。最近,一个由疾病生态学家领导的国际小组报告称,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世界传染病的传播,并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严重影响。该小组提议,模拟疾病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方式,将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和环境管理人员对致命性疾病进行预测并采取缓解措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教席
近年来,科技部致力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促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2012年1月19日,UNESCO总干事Irina Bokova女士与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校长换文签署了《UNESCO与北京理工大学关于设立UNESCO教席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的协议》。北京理工大学为教席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为教席合作主持人。
英著名学者反省预测:气候在变暖 灾难被夸大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消息92岁的英国环境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50年前提出备受争议的“盖亚理论”,认为气候变化将对地球产生灾难性影响。现在,洛夫洛克推翻了自己的理论,承认此前的预测是在“杞人忧天”。但他同时也强调气候变化仍在发生,只是没有他此前认为的那么快速,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他预测的那么可怕。 上世纪60年代,洛夫洛克在就职于美国宇航局期间提出了所谓的“盖亚理论”。
Proc R Soc B:中科院研究揭示食草哺乳动物牙齿形态与气候和植被状况相关性
最近二十年,新生代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全面进入了定量化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使得定量参数的需求强烈增加,寻找适合的气候量化指标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最活跃的探索方向。哺乳动物,特别是食草哺乳动物,它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陆生植被,而植被又受到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的严格控制,因此,食草哺乳动物的组成结构和地理分布也和温度、降水条件密切相关,是研究新生代气候的理想量化指标。
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微生物成焦点
全球变暖使冻土微生物成为研究热点(不完全统计)(底图来源文献2) 在北半球,永久冻土带占据了22%的陆地面积,其中封存的的碳据估计有16720亿吨,而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56亿吨。人们普遍担心,气候变暖引发的冻土融化将会以CO2和CH4的形式释放其中的大量存碳,继而加剧全球变暖,这一正反馈循环可能会使气候变化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冻土中微生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谈新药研发的市场大气候和企业微环境(二):现代制药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开发特点
资本的大小和经营理念决定一个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然而制药工业又是一个特殊行业,资本运作除了商业盈利以外还牵扯到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等其它因素。所以本文从商业回报对比治病救人、研发创新对比“削减成本”两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制药工业的经营模式。
PNAS:气候变化对西尼罗河病毒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气候变对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的影响很可能对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的蚊子产生广泛的影响,这提示控制这种病毒的公共卫生举措需要采取地方性的而非全球性的视角。Cory Morin 和Andrew C. Comrie使用一个气候驱动的蚊子种群模型模拟了美国南部一种已知能够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的蚊子的丰富程度。
气候变化或将导致伊比利山猫灭绝
科学家在《自然—气候变化》上撰文称,在今后50年内,野生伊比利山猫将因为预计的气候变化而数量急剧下降并可能灭绝。该研究认为,目前的野生保护手段只是在推迟生物灭绝而已,应该采用一个能在避免物种灭绝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在内的措施项目。 伊比利山猫(Lynx pardinus)是一种生活在欧洲南部地区的动物,“多亏”人类对其主要食物来源——兔子的过度狩猎,伊比利山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农业研究有助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一个由国际顶尖气候变化和农业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近期发布报告称,联合国应将农业研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战略重点而加以重视。 据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报道,这份报告旨在向决策者和农业规划机构警示气候变化给干旱地区带来的风险,并为减少这些威胁,提高此类地区的生产力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报告指出,旱地占全球陆地表面的40%以上,是25亿人的家园。
PNAS:城市适应与或有助于抵消区域气候变暖
一项研究说,使用诸如绿色屋面、冷屋面和混合技术等适应策略可能不仅有助于抵消未来由于城市扩张所导致的气候变暖,还有助于抵消温室气体驱动的气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