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hods:颠覆寄生虫的入侵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依次敲除了相关基因,发现目前公认的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机制并不正确,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也同样适用于同一家族中的其他寄生虫(包括疟疾),且目前依据旧机制开发出的治疗药物可能并不成功。 弓形虫是一种主要感染猫的寄生虫,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温血动物也会被感染。
BMC Genomics:建立首个秀丽线虫脂代谢基因数据库
记者3月1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梁斌课题组的博士张玉茹等研究人员,构建了第一个秀丽线虫脂代谢基因数据库,绘制了第一张秀丽线虫脂代谢途径网络图。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委员会—基因组学》(BMC Genomics)。 据悉,动物模型对研究脂代谢调控和代谢性疾病是必不可少的。
PNAS:群居寄生的令人惊讶的收益
科研人员报告了一种寄生蚁物种与其种植真菌的宿主之间的关系的一种令人惊讶的共生特征。寄生蚁Megalomyrmex的新近交配的蚁后悄悄进入种植真菌的宿主蚁Sericomyrmex的真菌园并建立蚁群。这种寄生蚁通过食用宿主的后代从而妨碍宿主蚁群的生长,并且通过钳制宿主未交配的蚁后的翼从而阻止蚁群的繁殖和扩散。
BBAMCBL:苗龙等发现脂筏结构在线虫精子激活中的作用
2012年6月,BBA -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of Lipid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苗龙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Cholesterol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glycosphingolipids are required for sperm activ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utophagy:研究发现线虫atg-16基因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机制
9月24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在Autopha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two C. elegans ATG-16 homologs have partially redundant functions in the basal autophagy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线虫同源基因atg-16进行深入的遗传和生化分析,阐明了Atg16在多细胞生物中的功能。
Nature Communications:疟疾寄生虫喜欢年轻的血细胞
人类更多地接触猕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可能会导致其入侵较老血细胞的能力增强。由于这些寄生虫目前喜欢较年轻的血细胞,所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诺氏疟原虫”在人体中的毒性及其传播能力今后可能会增强。 Caeul Lim及其同事报告说,“诺氏疟原虫”在人血中生长状况差是由于它喜欢入侵一个年轻亚类的细胞。
PNAS:线虫神经细胞迁移研究取得新进展
6月19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欧光朔课题组关于线虫神经细胞定向迁移的研究成果。 线虫右侧的神经前体细胞QR及其后代细胞(QR.x)向线虫的头部迁移,而左侧的神经前体细胞QL及其后代细胞(QL.x)向线虫尾部迁移(图A)。Wnt信号通路和Hox基因mab-5调控QL.x 向线虫尾部的迁移,而关于调控QR.x向线虫头部迁移的研究相对缺乏。
PLoS ONE:线虫EIF-3.K促进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对后生动物的发育及体内平衡至关重要,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激活。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细胞死亡核心调节因子EGL-1(是一种含有BH3结构域的蛋白)、CED-9 (Bcl-2)及CED-4 (Apaf-1)作用在一个抑制性级联反应来激活CED-3 caspase。
PNAS:线虫精氨酸对称双甲基化酶的晶体结构
1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龚为民、刘迎芳研究组以及遗传发育所鲍时来课题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otein Arginine Symmetric Dimethylation by PRMT5。 组蛋白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甲基化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