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染色体外非编码DNA促进神经胶质瘤发生
2019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致癌基因通过不断的自我复制,产生足够能力将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注意到,当致癌基因不断复制时,它们还会从拷贝中提取出一些额外的DNA。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额外的DNA是否有助于癌症的发生于发展。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和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人胶质母细胞瘤脑肿瘤样品,表明所有这些额外的DNA对于维
科学家成功揭示肿瘤中环状染色体外DNA的结构与功能
2019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研究报告中[1],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解析了肿瘤染色体外DNA(ecDNA,extrachr
首次揭示端粒t环保护染色体机制
2019年11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位于端粒末端的环状结构(loop)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可阻止染色体发生不可挽回的损伤。他们揭示了这种称为t环(t-loop)的环状结构的缠绕和解开如何阻止染色体的末端被识别为存在DNA损伤,而且还揭示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受到调控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1月13日在线发表在N
Nature重大发现:癌基因竟不在染色体上?第一作者吴思涵亲身解读!
今日凌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大量的癌基因并不在染色体上,而是会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变成一种小型的DNA,称为染色体外DNA(ecDNA)。文章以《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为题发表在Nature《自然
研究发布碧凤蝶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蝴蝶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类群之一,近几年更被认为是研究形态遗传、进化和发育的理想模型,已成为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凤蝶科是具有重要进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其丰富的色彩和形态等多样性是昆虫生态与进化研究的主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种金凤
两篇Nature揭示染色质环挤压导致V(D)J重组和抗体类别转换重组
2019年1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我们对抗遇到的众多潜在致病因子的能力取决于一种称为重组的过程,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比如V(D)J重组和抗体类别转换重组(class-switch recombination, CSR)。这些重组过程操纵DNA序列,使我们的身体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免疫系统识别成分:抗体和T细胞受体(TCR)。如今,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Frederick W. Al
Nat Med:试管婴儿技术所产生的染色体畸变或并不会危及孩子未来的健康状况
2019年1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塔尔图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通过试管婴儿过程产生的染色体畸变或许并不会危及后代未来的健康状况。图片来源:Dr KontogianniIVF/pixabay研究者Andres Salumets博士表示,相比母体而言,试管中受精的卵子或许会面临相当不同的生长条件,由
研究揭示iPS重编程因子解锁异染色质之谜
10月1日,EMBO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组和裴端卿研究组的题为Heterochromatin loosening by the Oct4 linker region facilitates Klf4 binding and iPSC reprogramming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重编程因子中Oct4主要起到松散解离异染色质的作
Cell:鉴别出人类和古细菌染色体的关键相似之处
2019年10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和古细菌染色体组织的相似之处,相关研究结果或能支持研究人员对古细菌的研究来理解与细胞基因表达错误相关的人类疾病,比如癌症等。图片来源:Stephen Bell, Indiana University人类和古细菌染色体中相似的DNA成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研究发现PANDAS复合物在piRNA调控异染色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转座子(transposon)由冷泉港实验室Barbara McClintock(诺贝尔奖)首先在玉米中发现。转座子又被称为“跳跃基因”,类似于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转座子的“跳跃”可能会产生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动物不孕不育。有多种调控机制沉默转座元件并维持基因组完整性,例如组蛋白修饰和DNA的甲基化等。为了抵抗转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