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神奇的双动物:那些出现基因突变和细胞置换的“小怪物”

在墨西哥湾发现的双头公牛鲨幼体出生时长有两个头的动物十分罕见据国外媒体报道,早在多年以前,科学家就记录了一些双头动物的罕见例子。比如,20世纪40年代,凯布尔(L E Cable)就描写了一条长着两个头的海龙胚胎

2016-11-02

Nature:再生能力为四脊椎动物祖先共有

一个来自柏林für Naturkunde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团队以及布朗大学对两栖类动物化石的合作研究认为现代火蜥蜴的强大再生功能源于其四足脊椎动物祖先,而在漫长的进化中这一特异功能却逐渐地消失了。

2016-03-23

Nature:澳大利亚新政策禁止进口研究用灵长类动物

墨尔本Monash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Nicholas Price希望通过理解大脑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而开发一款仿生学眼球,为此他使用了多只狨猴与猿猴进行实验。一月底,澳大利亚突然宣布的一项政策:即禁止进口灵长类动物进行医学研究,这一新政策着实让他震惊不小。

2016-02-29

PNAS:灵长类动物初级视觉皮层有更高密度神经元

1980年,一个研究认为,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中,每平方毫米的区域的神经元数量比非灵长动物大脑视觉皮层要多2.5倍。然而这个研究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们利用更现代、先进的方法重复了这个实验。他们结果确认了之前的研究,并认为更高密度的神经元可以让灵长类的视觉皮层可以计算更加复杂的视觉图像,进而可以拥有更敏锐的视觉。

2015-07-02

Curr Biol:寒武纪早期磷类甲壳动物的躯体构建基本特征

云南大学张喜光课题组利用上海光源同步辐射显微CT技术(SR-uCT)结合扫描电镜方法对古生物甲壳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少许保存近乎完整的柄眼、触角和一系列腿肢的磷足类化石。该项研究利用特异保存化石,论证寒武纪早期磷足类甲壳动物的躯体构建(body plan)基本特征的原创成果,为探讨早期节肢动物的适应分异与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2013-01-09

PLoS One等杂志:揭示啮齿类动物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中取得的系列成果

长期以来,在生物演化研究领域,化石和现生物种的研究常各为阵营,形成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割裂了物种“进化”的自然历史。将化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替序列结合现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分化时间以及历史生物地理学进行整合推断,无疑将更科学并完整地重现相关类群的演化历史。

2013-04-23

PNAS:蛇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关系

一项研究报告说,蛇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悠久而且很复杂,其中灵长类动物是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Thomas N. Headland 和Harry W. Greene研究了蛇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以及对过着没有文字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20世纪人类造成的危险。

2013-01-14

PLoS Pathog: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发现类似于HIV的病毒 或起源更早

2013年1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在非洲非人类灵长类机体中存在的一种类似于HIV的病毒存在了至少500万年至1200万年。

2013-01-27

:云南发现最古老的基干四动物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领导的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在2012年10月2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对迄今最古老的基干四足动物——奇异东生鱼(Tungsenia paradoxa)的研究成果。本属名献给中国泥盆纪脊椎动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先生。

2012-11-18

Oikos:啮齿类动物埋藏种子是多步骤决策过程

啮齿类动物的搬运与埋藏植物种子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过程。对很多植物来说,通过啮齿类动物的搬运与埋藏是植物实现种子散布的主要形式;而对啮齿类动物本身而言,也直接关乎它在未来抵御食物短缺的能力。已有的研究通常把啮齿类动物的搬运与埋藏植物种子作为一单一的过程,而啮齿类动物是如何决策实现这一复杂的过程并不知晓。

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