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线虫神经细胞迁移研究取得新进展
6月19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欧光朔课题组关于线虫神经细胞定向迁移的研究成果。 线虫右侧的神经前体细胞QR及其后代细胞(QR.x)向线虫的头部迁移,而左侧的神经前体细胞QL及其后代细胞(QL.x)向线虫尾部迁移(图A)。Wnt信号通路和Hox基因mab-5调控QL.x 向线虫尾部的迁移,而关于调控QR.x向线虫头部迁移的研究相对缺乏。
国审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高产示范现场鉴定会在安徽召开
为了促进大豆育种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农民增产增收,9月26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安徽省国营龙亢农场组织召开了由朱保葛研究员课题组培育的国审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高产示范现场鉴定会。
NEUROBIOL AGING:: 利用线虫构建新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模型
Science:揭示遗传结构Rhg1促使大豆对包囊线虫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
2012年10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揭示了,3个相邻的基因可以使得大豆对大多数使其损伤的疾病产生抗性,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并行排列,当其进行复制的时候就可以使得大豆对疾病产生抗性,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上。 大豆包囊线虫病是大豆主要感染的疾病,感染大豆的线虫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长,其对于大豆危害极大。
张宏等研究线虫自体吞噬过程获新进展
张宏等研究线虫自体吞噬过程获新进展
近日,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线虫中的PI3P结合蛋白EPG-6在自体吞噬(autophagy)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于7月28日在线发表在著名生物学杂志《细胞》(Cell)旗下的子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张宏研究员,博士后路群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资助。
PNAS:董梦秋等揭示线虫精细胞激活机制和精子竞争机制
近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实验室、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苗龙实验室以及计算所pFind研究组在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 “Nematode sperm maturation triggered by protease involves sperm-secret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Serpin)”的论文,文章揭示了线虫精细胞的激活机制和精子竞争的机制。
Cancer Prev Res: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Ki-67水平无影响
我们所吃的某些食物中或许有还未发现的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合物。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主要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抗雌激素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但最新,发表在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出版的杂志Cancer Prev Re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证实:大豆中主要黄酮类物质--大豆异黄酮并不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Curr Biol:线虫研究或为开发治疗人类慢性压力的疗法提供希望
2013年8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urrent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人类神经系统发生改变的机制以及原因,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引发部分人患危及生命的焦虑症的“元凶”。
Infec Immun:揭示线虫感染或可抵御机体肥胖和相关的代谢障碍
2013年4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刊登在近日国际杂志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对小鼠模型进行线虫感染,发现其可以帮助小鼠抵御肥胖。 在全世界范围内,胃肠道线虫感染了将近20亿人口,截止到20世纪有些研究者依然认为几乎每个人机体中都有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