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秒测癌,日本借助人工智能诊断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在日本,大肠癌是死亡率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对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是治疗最关键的一步。最近,日本公布了一项人工智能成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到一秒就可以测出,大肠息肉是否存在癌症。在日本横滨一家医院的诊
国产宫颈癌疫苗蓄势待发 探秘大肠杆菌疫苗工厂
一个世纪以前,肿瘤病毒研究先驱Rous Peyton率先提出无细胞过滤因子可致禽类肉瘤,语出惊人的实验结论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与认可;半个世纪后,耄耋之年的Rous Peyton才因此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时至今日,多种导致动物肿瘤的病毒被先后确认,而HPV病毒与女性宫颈癌之间的关联无疑最为引人注目。但若仅将HPV与宫颈癌画上等号却失之片面:HPV(Human papillomavirus
Cell:科学家发现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复发因具核梭杆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自噬而导致化疗耐药与肿瘤的术后复发机制,从而引起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这一最
Genome Res:大肠杆菌血液感染新机制
2017年7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针对英格兰地区血液细菌感染的患者体内的大肠杆菌进行的大规模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耐药性的"超级细菌"相对于其它细菌并不总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一研究是由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做出的。结果显示,引发血液感染的主要细菌并不总是耐药性最强的"超级细菌"。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Genome Research
Nature:利用甘露糖苷选择性地清除肠道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望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
图片来自Scott Hultgren和John Heuser。2017年6月15日/生物谷BIOON/---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而且即便接受治疗,它们往往一次又一次地复发。大多数UTI是由无害地生活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扩散到尿路中导致的。然而,当通过粪便释放出来时,这些细菌能够扩散到尿路口甚至向上扩散到膀胱,在那里,它们能够导致问
大肠杆菌毒素工程化,化身癌症特异性诊断利器!
2017年6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大肠杆菌也许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出更好的检测癌症的新工具。一组来自格里菲斯大学糖组学研究所、阿德莱德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近日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新研究中详细解释了他们的新发现。来自糖组学研究所的Michael Jennings教授解释说大肠杆菌可以产生一种能够结合细胞表面一种不寻常糖类的毒素,该糖类属于细胞表面
“吃得好,多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
2017年5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大肠癌患者中,那些体重正常,运动规律并且饮食富含谷类、水果以及蔬菜的人群,其癌症复发或死亡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其它人群。这一发现是基于对大肠癌III期的患者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发现,大肠癌患者中,体重正常,有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摄入的食物中富含全麦、蔬菜以及水果的那些人的癌症复发几率以及死亡几率要明显低一些",该研究的首席作
上海生科院发现乙酰化修饰可调控大肠杆菌中氨基酰 -tRNA 合成酶的活力
图:AcP 和 CobB 通过调控 aaRS 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修饰调节它的氨基酰化活力。一定的生理条件下 AcP 通过上调 aaRS 的乙酰化水平,关闭酶活性;而乙酰化修饰可通过 CobB 的去乙酰化使 aaRS 恢复活性。4 月 28 日,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科技进步能够延缓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据调查,美国境内每年都有140000人被确诊患有大肠癌。作为影响大肠组织的癌症类型,大肠癌是美国境内男性致死率第二高,女性致死率第三高的癌症类型。根据美国癌症学会的数据,平均每天都有50000人因为患大肠癌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