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环境通过外泌体向癌细胞传授生存技巧
根据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胰腺癌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癌症类型,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为第二。胰腺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只有8%,是唯一一个生存率仅为个位数的主要癌症类型。
中山大学发现外泌体miR-24-3p抑制T细胞功能可作为鼻咽癌预后潜在标志物
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外microRNA不仅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各类型恶性肿瘤中癌细胞与其所在微环境之间的交流。8月19日,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疆研究员在国际著名病理学期刊The
Nature:揭示离子通道TRPM2是身体检测环境温度所必需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出一种被称作TRPM2的基因启动小鼠体内的“炎热”信号,从而促使它们寻找更加凉爽的环境。当移除这个基因时,这些小鼠就不能够区分凉爽温度和炎热温度。
人工智能助力癌细胞活体检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崛起,基于人工智能的癌症筛选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家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高效区分出普通的健康细胞和癌变的细胞,其准确率不亚于一个专业训练的病原学专家。
支原体检测:赫斯特DNA染色
This AbVideo tells you how to detect Mycoplasma in vero cell samples through the “Hoechst DNA staining method”, sinc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ell culture procedures is to use microtest to identif
FDA批准首个EGFR变异液体检测方法
今天FDA批准首个EGFR变异液体检测方法,罗氏的cobas?EGFR Mutation Test v2,用于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外显子19缺失和外显子21的L858R变异。EGFR抑制剂是这类EGFR变异患者的首选药物。如果液体检测为阴性,则需
液体活检中的外泌体,你知道多少?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囊泡运输系统及其运行调节机制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这种细胞外囊泡样结构就是外泌体。
Cell:外泌体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
在多细胞生物中,相隔甚远的细胞之间仍可以交换信息。细胞一方面通过分泌出单个分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泌一类外泌体来运输蛋白、核酸、脂质到靶细胞。
袁正宏教授:外泌体与病毒
袁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外泌体的起源生成、外体纯化方法以及外体蛋白质质谱定量实验流程等外泌体研究方面的常识。接着,袁教授的演讲使我们了解到外泌体因其生成起源使其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因此其可作为治疗性小分子的可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