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AMA:细胞疗法不能改善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

芝加哥–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Joseph Poole, M.D., Ph.D.及其同事对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这是一种作用为白血病生长因子的物质——疗法是否能改善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这是一种血管疾病,在这种疾病中通常有一根通往大腿或手臂的动脉发生部分或全部的堵塞)患者的行走能力进行了研究。

2013-11-19

Neural Regen Res:熊果酸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

熊果酸是一种五环三萜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熊果、铁冬青等天然药物中。以往研究表明熊果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细胞凋亡、免疫调节、抗瘢痕及促进损伤神经元修复等作用。 但是,其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未见报道。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陈加俊教授带领的团队将小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吻合,造成外周神经损伤,每天腹腔注射10,5,2.5 mg/kg熊果酸进行干预。

2013-10-26

Cell:阻断CXCR4抑制恶性神经鞘瘤发展

2013年3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利用癌症基因小鼠模型成功阻断了一种无法治愈的肿瘤的发展。相关研究结论发表在Cell杂志上。 这项研究的主要人员Wei Mo博士等发现,通过遗传操作或化学阻断这些肿瘤中受体分子CXCR4的活性就能抑制肿瘤的发展。总之,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潜在的治疗靶标,或许可用于开发目前无法治愈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治疗药物。

2013-03-10

JAHA:抑郁症病人患动脉疾病风险较高

2012年8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对1000名患心脏病的男性和女性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抑郁和高风险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相关联。

2012-11-18

Circulation:动脉粥样硬化和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机制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个体也显示出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倾向,动脉粥样硬化症俗称血管硬化。慕尼黑的临床研究者与维尔茨堡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机制有助于解释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的联系。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在于称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定免疫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受到受损坏和死亡细胞释放的DNA刺激,分泌干扰素蛋白以刺激免疫反应。

2012-11-18

AHA2012:运动对外动脉疾病血管重建有益

根据上周美国心血管协会(AHA)在2012科学会议上发布的随机研究可知,依据间歇性跛行患者功能恢复结果和生命质量,洛杉矶CA-A项目即每周两次,每次一分钟监护下运动与血管重建有同样的作用。 Farzin Fakhry博士(Netherlands鹿特丹的Erasumus医疗中心的博士)在会议上说道,除此之外,两种干预手段同时维持7年对患者同样有效。

2012-12-25

AJH:冠状动脉疾病的遗传标志物

近日,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学院大学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两个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遗传标志物,有助于预示罹患该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由明尼苏达州公立学校流行病学和社区卫生助理教授Weihong Tang率领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

2012-11-18

Diabetes:郭非凡等揭示亮氨酸缺乏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量代谢的新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在线发表了上海生科院营养所郭非凡研究组的研究论文 “ S6K1 in the CNS regulates energy expenditure via MC4R/CRH pathways in response to deprivation of an essential amino acid ”。

2012-11-18

Biomaterials:开发出一种工程化的神经组织用于进行神经修复

2013年7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iomaterial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组合组织工程技术,其可以降低个体对神经移植物的需求。

2013-07-10

:科学家采用基因治疗手段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人重建血管

2012年12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在杂志Human Gene Therapy上在线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 使用病毒表达血管生成因子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有着长期的治疗效果。 传统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是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重新定向心脏栓塞区域周围的血管流向而达到治疗目的。前提是需要栓塞区域周围的血管健康,足以完成搭桥术。

201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