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可控制宿主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的互动方式
2021年6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生活在身体表面(如哺乳动物的皮肤)的数十亿生物体---统称为微生物群(microbiota)---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相互沟通,并与宿主免疫系统沟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鉴定出哺乳动物的一个可能调节组织修复和炎症的内部通信网络,从而为肥胖和炎症性皮肤病等疾病如何产生提供了新的见解。他们发现整
PNAS:玉米B染色体基因组图谱和功能研究获进展
一个多世纪前发现,B染色体在较多植物、动物和真菌基因组中存在。B染色体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来说不是必需的,但它们仍通过不同的机制存在于种群中。例如,玉米B染色体不与任何A染色体配对,其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花粉第二次有丝分裂B染色体会发生不分离(nondisjunction),包含B染色体的精核优先与卵细胞受精,使其能够在群体中传递
红豆杉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测序完成
紫杉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已研究多年,而超大的基因组和复杂的代谢路线是途径解析的主要限制因素。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西北工业大学、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合作,首次完成了喜马拉雅红豆杉超10Gb的染色体水平的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复杂基因组组装与分析,解析了红豆杉中生物合成紫杉醇的关键基因簇
Science:重写细菌基因组遗传密码的新方法可一次在蛋白中添加多种非天然的氨基酸
2021年6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几乎所有的有机体都是通过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合在一起来构建它们的蛋白质。为了在这种组合过程中添加新的氨基酸,科学家们重新设计了基因和其他的蛋白质构建工具,从而产生了具有独特化学特性的对制造药物很有帮助的蛋白质。但是,这类研究工作很费时费力,而且通常一次只能添加一种新的氨基酸。如今,研究人员打开了做更多事情的闸门
Cell:中国科研人员揭示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
我国科研人员采用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揭示了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这一研究成果《基于33个水稻遗传多样性材料的泛基因组分析揭示“隐藏”的基因组变异》,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据介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李仕贵、钦鹏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梁承志团队选取了具有高度代表性的33个水稻材料,采用最新的第三代基
Nat Commun:基因组研究或能揭示潜在的组合性疗法或能有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
2021年6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天全球都有大约1700人因该病而死亡;尽管绝大多数乳腺癌都是可以治疗的,但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转移潜力大,且往往会对常规疗法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较差。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
科研人员基于月季基因组和遗传学分析提出“皮刺储水”功能新假说
皮刺是指植物表皮或皮层形成的尖锐突起,通常被认为是植物的防卫适应组织,保护植物免受动物、病原体或机械伤害。许多蔷薇科、豆科和芸香科等植物的茎杆、叶子和果实上都有皮刺,但幼嫩或发育早期的皮刺功能尚未得到揭示。月季花(China Rose)为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植物,一般指月季(Rosa chinensis)。月季
科研人员开发出同时分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遗传变异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中生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了题为A new approach to decode DNA methylome and genomic variants simultaneously from double strand bisul
The Plant Cell:普通小麦亚基因组非对称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经两次远缘杂交而形成的一种异源六倍体作物,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亚基因组分化对多倍体小麦基因组可塑性具有重要贡献,且成为其成功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决定小麦亚基因组分化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勇彪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
Genome Biol & Sci Adv:基因组的3D结构或会影响机体膀胱癌和儿童脑癌的进展
2021年6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儿童高级别胶质瘤(pHGGs,Pediatric high-grade gliomas)包括多形性胶质细胞瘤(GBM)和扩散型内因性脑桥神经胶质瘤(DIPG,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其均是病态的脑部肿瘤;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其生存率仍然很低,这就使得pHGGs成为了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