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固氮每年向陆地生态系统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能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氮,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并提高植物生产力。因此,阐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为理解森林氮循环过程以及调控氮素供给策略提供支撑。固氮菌群落分布特征在不同采样地点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有明显差异。前人针对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

2020-10-05

研究揭示大丽轮枝通过调控脂质代谢和次生代谢以影响致病性的机制

微生物,特别是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谢物,该物质和初生代谢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但对微生物适应外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应对非生物胁迫还是生物胁迫。大丽轮枝菌是棉花黄萎病的致病原,影响棉花纤维的产量和品质。在侵染宿主时,大丽轮枝菌会分泌大量次生代谢物,这些次生代谢物干扰了宿主的正常生命活动,使宿主免疫力

2020-12-06

Sci Rep:揭示肠道群在机体正常睡眠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2020年12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随着秋冬假日的到来,很多人会开始思考食物与睡眠之间的关系,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筑波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或许对于机体正常睡眠非常关键,他们对小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来阐明细菌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肠道的环境和内容物,从而最终影响诸

2020-12-04

首次阐明肠道群与人类机体免疫系统动态学变化之间的关联!

2020年11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微生物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首次发现,

2020-11-28

野生食用松乳菇首次在中国人工培育成功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于富强博士及其团队开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进展,并于近日在贵阳种植园内出菇。这是中国首次有充分证据显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松乳菇组属乳菇属红菇科,包括大部分可食用或药用且美味的乳菇,这其中以松乳菇最为著名,与松露、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等名贵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国被广泛采食。于富强介绍,松乳

2020-11-22

多篇文章聚焦科学家们在艰难梭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盘点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艰难梭菌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图片来源:CDC【1】mBio:揭秘艰难梭菌在低氧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分子机制doi:10.1128/mBio.01559-20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mBio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促进艰难梭菌在低氧环境下生存的分子机制,艰难

2020-11-22

研究揭示肠道群参与孤独症发病新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信息学系王娟团队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康禹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了文章“A quasi-paired cohort strategy reveals the impaired detoxifying function of microbes in the gut of autistic c

2020-11-17

《科学》:肠还能防辐射

 近期,《科学》杂志发表了来自北卡罗莱纳大学科研团队的新成果,研究者们注意到,在实验室辐射暴露后幸存的小鼠具有独特的肠菌组成,而且在化疗后的人类患者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毛螺菌和肠球菌丰度的提升有助于辐射后造血恢复和胃肠道修复,它们的代谢物丙酸和色氨酸代谢产物是关键。[1]肠菌,你还管这呢?说辐射,诸位还是先把脑海中浮现的各种家用电子设备们抛开。普通

2020-11-09

Sci Adv: 糖尿病患者更加容易感染金葡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似乎更加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2020-11-17

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环的关键环节,而固氮微生物是驱动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准确识别“活跃”固氮微生物,有利于提升稻田系统生物固氮潜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谢祖彬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制的气密植物生长箱,对水稻进行15N2气体田间原位示踪。标记结束后,结合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和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可视化

20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