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Cell:研究茉莉酸调控根尖干细胞获进展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茉莉酸调控植物对昆虫侵害、病原菌侵染和机械伤害的抗性反应,同时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就认识到茉莉酸抑制植物生长,但对茉莉酸实现这一生理功能的细胞学和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茉莉酸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体现在对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的影响上。
:揭示IL-8在不同感染位点招募嗜中性粒细胞能力差别
基于PDB文件1IL8,利用Pymol构建出的IL-8蛋白三维结构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来自美国加尔维斯敦市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体内第一道抗感染防御系统利用的制导系统发挥着人们之前未知的新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期刊上。
Ariad公司启动ponatinib粒细胞白血病III期随机试验
2012年7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Ariad制药公司已启动了ponatinib的一项III期随机试验。Ponatinib是一种实验性Pan-BCR-ABL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该药也能选择性抑制其他某些酪氨酸激酶,包括FLT3、RET、KIT、FGF、PDGF受体等。 Ponatinib 的EPIC试验,将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新诊患者中开展。
J Cell Biochem:脂肪酸合酶减少促进缺氧肿瘤细胞死亡
细胞在低氧胁迫情况下会激活一种适应性反应,而一旦细胞不采取适应性的反应就会发生细胞死亡现象。虽然有些机制已经被大量报道,单缺氧环境下细胞死亡的背后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最近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脂肪酸合酶(FASN)的表达是增加的。在高增殖效率的细胞中,肿瘤相关的FASN被认为对膜脂的产生和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是必要的,但确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脉络膜上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后神经节细胞的变化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眼底疾病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及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有较大潜力,但在给药方式和剂量的应用上有很多争议。《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5期出版的一项关于“Suprachoroidal injection of ketorolac tromethamine does not cause retinal damage”的研究显示...
Nat Immunol:中科院再发文,中性粒细胞识别DNA分子机制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当感染或炎症反应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发区域。目前已知的触发天然免疫反应的感受元件以TLR为代表,它们可以识别来自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分子,从而引发下
Metab Engin:张学礼等丁二酸细胞工厂构建及高效合成机制解析获进展
丁二酸是一种优秀的平台化合物,在化工、材料、医药、食品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被美国能源部列为未来12种最有价值的平台化合物之一。作为C4平台化合物,其可用于合成1,4-丁二醇、四氢呋喃、γ-丁内酯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构建高效生产丁二酸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为丁二酸,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science: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是如何迁移的?
炎症反应一般由血管化组织的损伤引起,它能够通过清除微生物,愈合伤口实现机体的稳态控制。然而,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也能够引发机体的病变。因此,我们需要对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导机制有系统的了解。然而,最大的难题在于炎症组织内部的信号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想从中找出某一条清晰的线索是比较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