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分泌和摄取用于细胞间通讯的外泌体和其他胞外囊泡
2019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尽管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描述了在哺乳动物组织或液体中,有囊泡在细胞周围存在,但是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术语“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来定义所有的由脂质双层包围的胞外结构,如图1所示。在1980年代,人们描述了EV可以通过质膜向外出芽或通过细胞内内吞运输途径形成,其中这种途径涉及多泡晚期内吞区室---也
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调控骨-软骨一体化修复研究获进展
骨-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软骨和软骨下骨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微结构,因而骨-软骨及其界面一体化修复极具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成铁与常江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利用多种无机活性离子的共同作用诱导骨-软骨一体化修复的思想,并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组成成分的(Li,Mn,Sr,Si离子等)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并有效地对兔子骨-软骨缺损进行一体化修复(Adv. Funct.
利用CRISPR-Gold在体内诱导同源介导的DNA修复
CRISPR-Gold由15纳米的金纳米颗粒组成,这些金纳米颗粒偶联着经过硫醇修饰的寡核苷酸(DNA-Thiol),这种DNA-Thiol与单链供者DNA杂交,随后与Cas9形成复合物,并且被一种破坏细胞的內吞体的聚合物包裹着。图片来自Murthy/Conboy/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7年10月5日/生物谷BIOON/---虽然很有前景,但是CRISPR
研究揭示转录中介体MED23亚基在色素合成和DNA修复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纲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Mediator MED23 Links Pigmentation and DNA Repair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为题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上。该项研究揭示了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参与调控色素细胞的色素合成与DNA损伤修复过程。
Stem Cells:沉默microRNA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关节软骨损伤修复
最近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Stem Cell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在人类间充质干细胞中沉默一种抗软骨形成的microRNA能够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为应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内软骨组织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
袁晶:使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修复机制编辑疟原虫基因组
2014年9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9月26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4基因组编辑研讨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隆重举行。厦门大学的袁晶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Editing of Malaria Parasite Genome Using the
PNAS:人造染色体可修复人类细胞基因缺陷
近日,一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称,通过研制人造人类染色体(HAC)修复人类细胞基因缺陷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基因治疗中采用的病毒载体相比,HAC可以避免其无法控制基因拷贝数目,以及基因突变和基因沉默等缺点。
PNAS:浙大解析同源重组修复机制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在同源重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SPIDR/KIAA014,相关论文“Scaffolding protein SPIDR/KIAA0146 connects the Bloom syndrome helicase with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发表在3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Plant Journal:AtRFC1能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均等分离
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plication factor C1 (RFC1) is required for double-strandbreak repair during meiot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Arabidopsis”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