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合成用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磁性铁蛋白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无创伤性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影像诊断中使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高品质磁共振造影剂是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的关键环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诊断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特别是利用安全高效造影剂来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MRI造影剂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纵向弛豫(T1)造影剂和横向弛豫(T2)造影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T1磁共振造影剂
富马酸合成高温真菌细胞工厂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
富马酸作为重要的有机酸,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以及食品生产之中。构建以可再生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发酵生产有机酸细胞工厂是生物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内容,高温发酵体系在发酵工业中具有显着节省冷却用能、减少染菌等优势,研发大宗化学品高温发酵菌种对发酵工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朝光带领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以可在45-50度发酵的高温真菌嗜热毁丝霉为研究对象,
研究揭示葡萄白藜芦醇合成反馈调节机制
白藜芦醇(resveratrol,缩写为Res)属于多酚化合物中的芪类化合物,在植物中主要具有抗生物胁迫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防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自然界中,只有葡萄等少数植物能够合成并积累白藜芦醇,葡萄已成为市场上白藜芦醇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人们对葡萄白藜芦醇合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知之甚少,仅知道转录因子VvMYB14和VvMYB15可以直接调控
研究发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过泛素化降解途径调节脂肪酸合成的新机制
2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lipogenesis via AMPK-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insulin-induced gene”。该研究发现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固态基底-气溶胶生物合成宏观尺度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如何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宏观尺度体材料并保持其纳米尺度的独特性能,是纳米材料获得实际应用的关键,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将纳米材料组装成宏观尺度体材料可实现许多新的且单个纳米颗粒所不具备的性质,如光学、磁学、电学及离子传导性能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通用的生物合成方法——固态基底-气溶胶生物合成法。研究人员通过将传统木醋杆菌液态发酵基底替换为固态,稳
研究实现氮-甲基吡咯啉的微生物合成
美国化学学会ACS Synthetic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肖友利研究组和周志华研究组等合作完成的题为Building Microbial Hosts for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N-methylpyrrolinium 的研究论文。以N-甲基吡咯啉为生物合成关键共同中间体的(降)托
Inovio采用合成DNA疫苗和PD-1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癌再出成绩
Inovio Pharmaceuticals, Inc. (NASDAQ: INO)15日宣布,第二位人乳头瘤病毒(HPV)头颈癌患者在使用INO-3112(现用名MEDI0457),加上后续使用PD-1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的第一阶段试验中获得了持续的完全缓解。这标志着,用合成DNA疫苗再用PD-1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第二位转移癌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Inovi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 Jo
赛事丨用AI探索新药研发,2019 “默克”杯逆合成反应预测大赛开赛!
疾病是人类永恒的困扰,全球众多卓越的科学家投身于生命科学研究,用前沿技术为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带来健康。与此同时,世界也在酝酿着新的产业革命,人工智能( AI )正在变革与重塑生命科学领域,其必然会被写入药物研发的编年史,我们将有幸见证这一革命性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加入能够大幅简化新药的发现过程,逆合成分析就是很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对于新药研发十分有意义,新药承载的是无数人的生命。广泛应用的抗癌药物—
Celgene布局新型CAR-T细胞疗法,引入合成生物技术可精准调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发挥有效治疗的时间
近日,Obsidian Therapeutics宣布与Celgene公司展开战略合作,共同开发Obsidian的不稳定结构域(Destabilizing Domain,DD)技术,该技术可用于控制两种免疫调节因子IL12和CD40L的表达,这些因子可能增强过继细胞疗法的功效,但需要精确控制以优化其治疗效果。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控制基因表达是过继性免疫疗法的关键问题,目前的技术无法精确
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科学》分别报道人体γ-分泌酶与重要底物Notch和APP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花开两朵,分别于《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报道了《人源γ-分泌酶识别底物Notch的结构机制》(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以及《人源γ-分泌酶底物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识别》(Recognition of amyl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