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Science子刊指出寨卡病毒危害婴儿大脑胶原蛋白发育,开发寨卡病毒疫苗是有前景的
2020年6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第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针对怀孕时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而言,这种病毒会阻碍她们所产下的婴儿大脑中至关重要的胶原蛋白发育。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9日的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olecular alterations 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t
PNAS:揭示性发育差异的遗传原因
2020年6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和他们的临床合作者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携带女性染色体的患者睾丸组织发育的原因。"性发育差异"(DSD)是指在染色体性别XY或XX(通常是男性和女性)与解剖学某些方面(例如XY出生的女性或XX
Science子刊:揭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HIV重新感染的脆弱窗口
2020年5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治疗不同类型的血癌,一些HIV感染者需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这些移植过程中,这些患者的大部分免疫细胞会被消除。然后,来自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被用来替换患者受损的骨髓,恢复他们的免疫系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6例患者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
研究揭示DHA促进大脑神经发育机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类视黄醇X受体α调节DHA依赖的树突棘发育和功能性突触形成的在体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翔研究组完成。该研究结合在体基因操纵(转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电转等)、药理学、荧光染料微注射、RNA测序、脑片电生
科学家开发出首个人类骨骼肌发育的细胞路线图谱!
2020年5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首个路线图,其能清楚地揭示人类骨骼肌发育的机制,包括肌肉干细胞的形成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人类骨骼肌的发育轨迹以及祖细胞和干细胞状态之间的过渡阶段,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RNA测
Nature:解析早期胚胎发育的机制 或有望解释人类早期妊娠失败的原因
2020年5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大多数的妊娠失败都发生在胚胎非常早期的发育阶段,有时候甚至在怀孕还没有被检测到的时候就会发生,这一关键阶段通常发生在受精后一周左右,此时胚胎会植入母体子宫并开始以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发育生长,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利用小鼠胚胎进行研究揭示了胚胎
Nature:科学家揭秘下丘脑发育的分子架构机制
2020年5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Molecular design of hypothalamus 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下丘脑发育的分子设计机制。图片来源:neuroscientificallychallenged.com在脊椎动物中
研究揭示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5月7日,Developmental Cell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retina identifie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mechanisms controlling development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通过对16个时间点
Nat Microbiol:科学家揭示婴儿出生初期机体微生物组的发育机制
2020年5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在婴儿出生最初的几个小时内是如何发育的,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解释环境的改变如何影响后期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如今研究人员发现肠
Nature:卫星DNA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5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所有有机体都有DNA,即提供生命蓝图的遗传物质。机体细胞中长长的双螺旋形的DNA分子首先被翻译成RNA分子,然后再翻译成蛋白,从而保证了细胞和整个有机体的运作。但是DNA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用来制造蛋白,因而被称为“垃圾DNA”,这是因为它们的功能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然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拉德堡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