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途径
攻克致死率极高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有效途径。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彭珂研究组与肖庚富研究组联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刘玮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发现钙离子通道抑制剂贝尼地平等能够在细胞水平显着抑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入侵及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该联合团队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临床大数据开展
研究发现钙离子通道抑制剂能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彭珂研究组与肖庚富研究组联合军事科学院刘玮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在线发表题为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reduce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related fatality(《
究揭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入侵细胞的精细动态过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蜱传、高致病性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其病死率高达30%。目前,关于SFTSV的感染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对相关疾病进行防控和治疗。入侵是病毒感染的第一关键步骤,也是很多抗病毒药物设计的靶点。目前对于布尼亚病毒的入侵缺乏深入研究。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基于量子点标记的单粒子示
干细胞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减少死亡和重症监护时间
1月23日,Athersys公司公布了静脉注射旗下干细胞疗法MultiSte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探索性临床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证实了MultiStem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而言,在诊断后的第一个月,MultiStem治疗显示了死亡率更低、无呼吸机和无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更多。此外,对最初生物标志物数据的分析,反映了MultiSte
鸢尾素可减少青少年误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根据第55届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议研究中提出,近期通过测量血压发现的一种激---鸢尾素可能会改善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青少年状况,这些发现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规定原本健康的女孩。
PNAS:研究者揭示小鼠模型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athogenesis of emerging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C57/BL6 mouse model”,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引起严重发热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