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血管巨噬细胞存在嗅觉受体,与血液中的辛醛互作引发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鼻子是非常重要的感官。气体被吸入鼻子后,这些挥发性小分子作用于鼻子内的嗅觉受体(也叫嗅觉感受器),再通过嗅觉神经把信息传送给大脑。但你知道么,动脉中的免疫细胞也能“闻味儿”,还会由此引发心血管疾病!来自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的Klaus Ley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人类动脉中的巨噬细胞表面存在嗅觉受体OR6A2,能够与一
科学家发现高盐饮食会诱发炎症性疾病
高盐饮食不仅会诱发高血压,同时还与心脏病、肾脏病及脑出血等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近期,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高盐饮食会抑制人类单核吞噬细胞线粒体的活性,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该研究在著名心血管杂志《Circulation》发表,题为:Salt Transiently Inhibits Mit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固有免疫受体AIM2识别有机污染物,触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新机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剂、耐水涂料和食品包装等工业和民用领域。然而,PFAS在环境中难以被降解,导致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介质(如水土和空气)和动植物体内。人体可通过摄取饮用水和食物、吸入空气和粉尘等多种途径接触PFAS。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
Cell论文详解在SARS-CoV-2感染和细胞因子休克综合征中,TNF-α和IFN-γ引发炎症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和死亡机制
2020年11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COVID-19大流行继续导致重大疾病和死亡,而治疗方案仍然有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潜在的策略,可以防止COVID-19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炎症、肺部损伤和器官衰竭。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ergism o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诱发炎症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在东亚地区传播流行的病毒性新发传染疾病,由新型蜱传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该病起病急骤,临床病死率高(12%-50%),目前尚无针对SFTSV的有效疫苗,亟需深入解析SFTSV感染的致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彭珂课题组、肖庚富课题组
研究发现:人体中“自私基因”会引发炎症和与年龄有关的疾病
衰老影响着每一个生物体,但导致衰老的分子过程却一直备受争论。导致衰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炎症是动物衰老过程中的共同主题,并且衰老这一过程可能会被一类“自私基因”(selfish genetic elements)放大。这类“自私基因”会通过在宿主基因组中插入新的拷贝来繁殖自己。而LINE1逆转录转座子,就是在人类中发现的最普遍的“自私基因”,大约20%的人类和小鼠的基因组是由LINE1组
科学家确定引发炎症关键蛋白 有望协助治疗败血症
败血症(Sepsis)指的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疾病。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血液感染发起过度激烈的炎症反应时就会发生败血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这是炎症过度引发的几种疾病之一。如果能确定是什么导致了炎症,就有可能减少败血症发生的机会。近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科学家们确定了一种能引发炎症的关键蛋白。这一发现可能为开发抑制大量炎症反应的新药铺平了道路。论文发表在《Immu
揭示细胞质中的染色质触发炎症机制
图片来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4050。2017年10月5日/生物谷BIOON/---应激(stress)---广义上的定义---能够对人体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即使单个细胞也有自己的处理环境应激(如太阳紫外线辐射或细菌)的方法。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中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癌症和老化(aging)的情形下,对被称作衰老(senescence)的应激作出的反应
Am J Pathol:鉴别出开发炎性肠病新型疗法的关键基因靶点
炎性肠病(IBD)主要表现为肠道慢性炎症复发,这是目前全球人群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然而IBD如何发生至今仍然是个谜,当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来治疗IBD,而且部分疗法对于缓解疾病症状也并不理想;近日,刊登在国际杂
Nat Immunol:吃饭也会“发炎”?到底咋回事!
我们吃东西不仅摄取了营养,也会吃进一定数量的细菌。机体在摄取消化产生的葡萄糖的同时还需要与大量细菌斗争,这就会触发炎症性应答从而激活健康人的免疫系统提供保护作用。来自巴塞尔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这一现象,他们还发现对于超重的人来说,这种炎症性应答不能显著发生进而导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