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基于水/循环的生物光电化学体系用于太阳能转化与存储研究获进展

太阳能作为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23,000 TW/年),如何实现其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一直是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热点。从目前发展阶段来看,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力系统、太阳能热力系统以及太阳能燃料系统三个方面。然而,地球自转引起的区域性光源间歇问题却极大地限制了太阳能向其他能源的连续转化,使其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能量需求。针对这

2019-12-08

铁蛋白纳米酶清除活性治疗实验性恶性脑疟研究获进展

   11月1日,Nano Letters 杂志在线发表了铁蛋白纳米酶通过靶向脑内皮细胞和调控纳米酶发挥清除活性氧功能,实现治疗恶性脑型疟疾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利用铁蛋白对脑内皮细胞靶向和胞内亚定位特性,实现了对铁基纳米酶在脑部发挥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调控。结合铁蛋白对肝部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特性,实现了对恶性脑型疟疾模型的有效治疗。这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

2019-11-05

获得诺奖的“感知通路” 有望带来哪些创新疗法?

 昨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获奖名单。William G. Kaelin教授、Peter J. Ratcliffe教授、以及Gregg L. Semenza教授因为对人类以及大多数动物的生存而言,至关重要的氧气感知通路的研究摘得殊荣。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不但是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也常常滋生改变疾病治疗的创新疗法。例如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James Allis

2019-10-08

诺贝尔奖唱响“血与之歌” 指明新的抗癌路

 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人体细胞感受、适应不同氧气环境的机制而获奖。人体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被激发,会提醒超过300种基因,或者加快红细胞生成、或者促进血管增长,从而加快氧气输送——这就是细胞的缺氧保护机制。氧气正常时,“缺氧诱导因子”被降解,避免过度反应。氧气传输营养、转换能量。缺氧状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你生存,也能让你灭亡。这取决于缺氧的是什么部位。激活缺氧保护机制,加快供氧,能治

2019-10-08

诺奖“感知通路”打开药研新世界,首款新药已率先在中国上市创多项记录

诺奖“氧感知通路”应用新药—罗沙司他去年已率先在中国获批上市,被赋予“三首”殊荣,将为慢性肾病患者的贫血治疗带来全新突破。 10月7日,美英三位科学家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门扎,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可用性”。 事实上,三位科学家的相关临床应用研究已在中国落地,源于低氧诱导因子(HIF)的发现,首个低氧诱导因子药物新药

2019-10-09

茅台酒糟高温厌消化研究中获进展

我国白酒企业发展迅速,酿酒后会积累大量酒糟。有研究表明,每生产1吨白酒,就会产生10吨酒糟,大量酒糟堆积会占用土地资源,产生恶臭及渗滤液污染环境,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茅台酒糟具有pH低、湿度大、有机酸含量高、且含有一定量的稻壳等特点,正好适宜用作厌氧消化产生物气。厌氧消化不仅能够产生清洁能源生物天然气,而且还能使得酒糟减量化,环境无害化。厌氧消化后产生的高稻壳沼渣也可进一步进行水热碳化处理生

2019-10-01

条件土壤中微生物亚铁氧化耦合砷固定过程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在水稻土中十分普遍,形成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作为有效的吸附剂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近中性环境中,亚铁极易被氧气氧化,因此亚铁氧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厌氧条件下。但水稻土环境条件特殊,存在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作用,在水稻土中能形成大面积的微氧区域。只有在微氧条件下,中性微氧亚铁氧化菌才能抗衡氧气的竞争,进行有效的微生物亚铁氧化和代谢过程。微氧亚铁氧化菌能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将亚

2019-10-03

研究人员利用短肽自组装纳米材料改善乏肿瘤治疗策略

9月6日,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课题组在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工作:可特异性杀伤乏氧肿瘤细胞的一种新型的短肽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探索应用,论文题目为New power of self-assembling 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 Short peptide–const

2019-09-15

推进建立具中国特色还平衡新诊疗体系 --复旦大学施冬云课题组在研究靶向氧化还原及精准干预应用策略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施冬云课题组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可以调节体内氧化还原水平的微区化靶向脂质体载体药物,成功调控了糖尿病动物体内微环境的氧化还原平衡状态,有效控制了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以《肝靶向Nano-MitoPBN通过改善线粒体氧化还原平衡使得葡萄糖代谢正常化》(Liver-targeted Nano-MitoPBN normalizes glucose metabolis

2019-09-12

研究直观揭示水生植物根际异质性环境变化特征和机制

 长期以来,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污染并重建良好水生态环境一直是湖泊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水生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等活动会导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积物中形成不同于非根际环境的根际微生态系统,这决定了各种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认为是湖泊污染的生态修复的核心区域。因此,开展根际微环境特征研究,对揭示界面污染过程与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根际环境具有明显的微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019-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