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betes:华人科学家发现AMPK抑制血管炎症分子机制
近日,来自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AMPK抑制炎症过程主要是通过对STAT1信号途径的抑制实现的,同时这一过程依赖于磷酸酶MKP-1蛋白水平的变化。
Nat Commun:华人研究,自噬调节心肌梗死新模式
近日,来自青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一种叫做自噬促进因子(APF)的长非编码RNA能够通过靶向miR-188-3p和ATG7调节自噬,在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华人学者致信《自然》呼吁保护我国湿地
3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宫鹏、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振国和研究生张海英的来信,就中国湿地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呼吁加大对中国湿地的保护。以下为信件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中国的自然湿地消失的速度要比我们担心的更快。经过统计,我们发现1978至2008年期间,中国湿地消失了33%之多。其中有55%为内陆沼泽,很多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十五位华人学者获美国斯隆研究奖
近日,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3年获得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126名青年学者名单,其中至少有15名华人。 获奖者来自美国和加拿大高等院校,分布在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物理学和海洋科学八个学科。每位获奖者将分别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
11名华人学者获2012美国斯隆研究奖
2月15日,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12年获得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的126名青年学者名单,其中有11名华人,他们分别是: 波士顿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Ying Ran获物理学奖; 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Dunwei Wang获化学奖; 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倪忆(Yi Ni)获数学奖;
Cell:华人学者首次培育出前列腺癌类器官
由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领导的一项研究,第一次证实了可以在实验室培育出源自人类前列腺肿瘤的类器官(Organoids),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工具来测试癌症药物和个体化的癌症疗法。研究结果发表
华人学者发现人体对艾滋病感染的“警报器”
美国华人学者陈志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个能识别艾滋病病毒的受体。当人体出现感染迹象时,它就会“拉响警报”。这一成果对开发艾滋病药物与疫苗或许将有很大帮助。 陈志坚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他领导的研究小组用生物化学手段提纯蛋白质,找到了一种叫做的cGAS的酶。
天大南开学者携手构建智能抗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科学家们发现,从姜科等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姜黄素,能够调控逾百种信号传导路径,既可作为抗癌药物分子,又具有逆转耐药的特性。
六位华人学者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9月26日,美国白宫公布2012年度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获得者名单,共94人获奖,其中6人为华人学者。
八位华人学者当选2012年美国科学院(NAS)院士
5月1日,美国科学院(NAS)公布了2012年新增选院士名单,共84名科学家当选。同时,NAS还增选了21名外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当选院士中有八位华人学者,他们分别是:Chang Yuan、赵华、董欣年、骆利群、庄小威、Chow Louise、任咏华和张杰;其中Chow Louise、张杰和任咏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