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者再创佳绩 新研究备受关注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与《细胞》在线刊登了最新的一批学术论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其中均有华人学者的研究发表。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各位读者分享这两篇最新的华人学术进展。1、秦成峰博士/许执恒博士课题组去年,寨卡病毒的肆虐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也一度引起了中国南方地区居民的担忧。尽管目前,寨卡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人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这种病毒为何会突然爆发。今日,军事
总局办公厅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
10月1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创新意见》),提出36项重要改革措施。为保障有关改革措施落实于法有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目前急需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确保《创新意见》相关改革措施尽快实施,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我国学者领导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最新成果
日前从解放军307医院获悉,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再次印证:应用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移植和化疗。相关研究成果今年9月发表于美国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该研究观察了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的185例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微移植后的疗效,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达74.6%,2年总生存率达50.2%,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仅为8%、2.2%,在不采
生物钟学者释疑熬夜:强迫夜猫子型早睡不利于其健康
“最新出炉的诺贝尔奖得主喊你不熬夜了!”2017年首个揭晓的诺贝尔奖被授予发现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也让昼夜节律——生物钟研究成了热门搜索关键词。“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10月3日,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研究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珞颖向澎湃新闻解释,“至少我们的研究显示,早鸟型(早睡早起)和夜猫子型(晚睡晚起)人群的生物钟是有差异的,强迫夜猫子型人早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在不应该醒的时候醒
华人科学家研究进展一览
2017年9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近期华人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的重要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Diabetes:华人科学家揭示米色脂肪细胞复苏背后的意外机制doi.org/10.2337/db17-0296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华人科学家王彪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成年小鼠体内米色脂肪细
5位学者获颁2017年度邵逸夫奖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与4位获奖者。左起:Claire Voisin、János Kollár、林郑月娥、Ronald D Vale、Simon D M White。来源:邵逸夫奖官网9月26日,2017年度邵逸夫奖颁奖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五位科学家获颁三个奖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主礼嘉宾身份出席典礼并为获奖科学家颁奖。天文学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西蒙·怀特(Simon D M Whi
Nature:华人学者首度发现“免疫指挥官”也会疲惫
在人体内,有一群叫做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卫士。它们虽然数量不多,却在免疫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免疫系统之所以不会“暴走”,都是这群细胞的功劳。如果这群细胞出了啥差错,就会诱发哮喘、过敏、甚至是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今日,顶尖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刊登了一则来自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迟洪波博士团队的研究
Diabetes:华人科学家揭示米色脂肪细胞复苏背后的意外机制
2017年9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华人科学家王彪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成年小鼠体内米色脂肪细胞特性的维持需要两个重要酶分子的调节。与经典棕色脂肪细胞具有类似功能的米色脂肪细胞近几年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激活米色脂肪细胞的功能解决肥胖及相关的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成为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华人学者Nature发文 找到引起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
2017年8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负责维持免疫应答平衡的一种特定T细胞容易发生衰竭破坏正常功能可能促进了过敏反应的产生。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们领导了该研究,并将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这篇文章首次报道了调节性T细胞发生功能衰竭也会影响对抗感染和肿瘤细胞的传统T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负责调节免疫系统避免出现过度应答的一小群淋巴细胞,能够帮助预防哮
华人科学家首次利用靶向CD70的CAR-T疗法治疗胶质母细胞瘤,致命脑癌又多了一个选择
众所周知,胶质母细胞瘤(GBM)是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致命脑癌,美国癌症协会估计,55岁以上恶性胶质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仅有4%。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注:麦凯恩已经81岁了)因此,研究人员也一直在探寻新的治疗方式。近日,发表在《Neuro-onc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期刊上的两篇论文表明,佛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