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ol Biol Cell:揭示线粒体外膜蛋白形成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发现复杂的MINOS在线粒体两种膜系统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redit: Ralf Zerbes) 2012年9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弗莱堡大学的研究者Martin通过研究揭示了线粒体结构的一种新视角,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是细胞发挥功能的能量来源。细胞中能量的转化发生在线粒体的生物膜腔内,正常膜结构的缺失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一系列疾病。

2012-11-18

CHMP建议批准拜耳肺动脉高压药riociguat

CHMP建议批准拜耳肺动脉高压药物riociguat,该药是首个新一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激动剂,已获FDA批准。

2014-01-26

JAMA:地中海饮食与外周动脉疾病的较低风险有关

据1月22/29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西班牙开展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一种辅以特级初榨橄榄油或坚果的地中海饮食与外周动脉疾病的较低风险有关。

2014-01-22

Circulation:动脉粥样硬化和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机制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个体也显示出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倾向,动脉粥样硬化症俗称血管硬化。慕尼黑的临床研究者与维尔茨堡研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新机制有助于解释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的联系。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在于称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定免疫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受到受损坏和死亡细胞释放的DNA刺激,分泌干扰素蛋白以刺激免疫反应。

2012-11-18

Hypertension:朱大岭等深入解析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Hypertension在线刊登了哈尔滨可以大学药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miR-328 regulates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by targeting at IGF-1R and CaV1.2,”,在文章中,研究者深入解析了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AH)的发病机制。

2012-11-18

NEJM:瓣周返流是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主要缺陷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月26日在线发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Susheel K.Kodali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Susheel K.Kodali博士通过对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患者2年随访结果首次确认,哪怕只是轻度瓣周主动脉返流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

2012-11-18

PLoS ONE: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一定作用

2013年9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Buffalo大学研究员发现在“坏”胆固醇导致人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干细胞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早期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动物模型中发现,高水平的LDL(“坏”胆固醇)通过刺激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生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2013-09-24

拜耳肺动脉高压药物Adempas获FDA批准

2013年10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 --拜耳(Bayer)10月9日宣布,FDA已批准Adempas(riociguat)用于2种类型的肺动脉高压:a)用于肺动脉高压(PAH)成人患者(WHO分级I)的治疗,以提高运动能力、WHO功能分级、推迟临床恶化;b)用于不能手术或手术后持续性、复发性慢性阻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成人患者(WHO分级IV)的治疗CETPH的治疗...

2013-10-10

哈尔滨医科大学揭示肺动脉高压发病新机制

12月11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肺动脉高压新的发病机制和关键靶点,从而为肺动脉高压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用药靶点。该成果还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中获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