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获进展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生态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对于理解和预测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这一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情景下如何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迄今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庆民研究组和研究员韩兴国研究组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大型植物功能群剔除实验

2021-11-06

Cell Reports:一种特殊酶类或能驱动机体肝脏中胰岛素耐受的发生 有望帮助开发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疗法

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SGK,serum- and glucocorticoid-regulated kinase)或能驱动肝脏中胰岛素耐受性的发生,这或许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性靶点来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疗法。

2021-10-21

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国科学家揭示脂肽类天然产物脂链启动机制并实现工程化改造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Engineering and elucidation of the lipoinitiation process in nonribosomal peptide biosynthesis”的论文,并被杂志遴选为“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高亮文

2021-10-10

丝状蓝细菌细胞分裂-细胞分化间的联动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丝状蓝细菌(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多细胞生物之一。较多丝状蓝细菌如鱼腥蓝细菌Anabaena/Nostoc PCC 7120(Anabaena),可在培养基中缺乏化合态氮源的情况下,分化出可利用氮气作为氮源的、执行固氮作用的特殊细胞,称为异形胞。两个异形胞之间一般间隔10个左右的营养细胞。营养细胞执行光合作用并由此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异形胞执行固氮作用。

2021-09-03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碳点凝胶的仿章鱼协同变形变色运动机器人研究中获进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通过进化,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利用协同的形状变形、颜色变化和运动,拥有在不同环境中交流、伪装等能力。科学家尝试设计智能人工材料(特别是具有类生物组织性能的软湿聚合物凝胶)来复制多功能协同行为,这将有利于理解自然的多功能协同行为,并可整合和升级受生物启发的多功能机器人。然而,实现高等生物的三功能协同或多功能

2021-08-09

研究揭示沼渣生物炭调控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的微生物驱动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栽培与调制创新团队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研究揭示了沼渣生物炭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对土壤碳库增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生物能源(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上。据郑学博副研究员介绍,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

2021-05-21

研究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但由于采样和培养条件的限制

2021-03-04

微管蛋白糖基化控制精子运动机

2021年1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每个真核细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骨架。微管是由一种叫做微管蛋白的蛋白组成的小管,是细胞骨架的一部分。纤毛和鞭毛,是我们身体中大多数细胞中伸出的天线状结构,含有许多微管。鞭毛的一个例子是精子的尾巴,它是雄性生育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有性繁殖的重要条件。鞭毛必须以非常精确和协调的方式跳动,才能使精子逐步游动。如果

2021-01-13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驱动机制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转化过程决定农田土壤碳循环特征及肥力功能,但对该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策略和代谢周转驱动机制对碳截获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采用13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土壤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真菌和细菌利用葡萄糖来源碳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从细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决定微生物群

2020-09-12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患者情感体验与动机行为的分离模式有所不同

  快感缺失是不同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共同的症状之一。近期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难以将情感体验转化为付出努力的行为,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目标导向的行为动机。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对某一个诊断组的患者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测量,缺乏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之间的比较。目前尚不清楚情绪-行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