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nt Cell:发现番茄响应紫外光UV-B新机制
番茄是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也是研究光形态建成的一种模式植物。目前设施栽培是我国番茄栽培的主要形式。设施栽培中光照对壮苗和番茄品质等具有重要影响。紫外光UV-B(280~315 nm)是太阳光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低剂量的UV-B作为一种环境信号被植物光受体UVR8蛋白感知,通过光信号转导,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代谢和对环境逆境的适应
Molecular Cell :清华大学刘俊杰团队开发小型、高效CRISPR基因编辑工具
CRISPR-Cas系统已经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各类细胞和组织的遗传或表观遗传编辑,相关技术亦被逐步用于农业育种、人类疾病治疗及生物能源生产等方面,是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但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仅有Cas9和Cas12a这两类酶能被用作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其中,常用的SpyCas9和AsCas12a蛋白分子量大,超过1300个氨基酸
王秀杰/王昌凌/刘永进团队合作开发出新型生物3D打印体系
生物3D打印(3D Bioprinting)技术利用3D打印机将含有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生物墨水(Bioink)打印出特定的形状结构,是最有希望实现在体外制造人类器官的新兴技术之一。然而,目前的生物3D打印机技术还无法制造具有生理功能且能够长期存活的复杂器官,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生物3D打印机只能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逐层累加”地打印细胞,无法实现细胞和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光质调控黄瓜镉胁迫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设施结构与环境团队在光质调控黄瓜镉胁迫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红蓝光质通过调控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及镉吸收对黄瓜镉胁迫响应的拮抗调控作用,为利用低耗能LED光源调控植物镉吸收和抗性提供了理论支持。镉是一种毒性较强的重金属污染物,由于工业“三废”排放日益增加,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以及含镉产品的广泛
Nature子刊:南京大学吴锦慧团队改造细菌作为癌症疫苗
尝试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是一种最理想的抗肿瘤治疗方式。肿瘤接受了放疗以后,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抗原。理想状态下,这些抗原可以直接作为抗肿瘤原位疫苗,激活树突状细胞(DC),然后将抗原呈递给CD4+T或者CD8+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然而,由于肿瘤在其内部构建了一种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导致放疗诱导细胞释放抗原的同时,也会诱导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浸润。在这些
Nature:细胞焦亡新发现,刘星团队揭示新型抗化脓链球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
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又称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强毒力致病菌,可通过宿主皮肤及呼吸道黏膜感染并引发多种疾病,包括猩红热、丹毒、致命坏死性筋膜炎、中毒性休克及脓毒症等。全球每年约有7亿人受其感染(50多万死于中重度感染)。GAS的皮肤定植及侵袭能力与其分泌的
《自然通讯》:上海交通大学王慧和李晓光合作团队发现良性心理应激通过调节机体免疫,抑制肝癌发生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心理情绪(社会心理)因素属于环境因素中重要的类型之一。多项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心理应激能够对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产生影响。心理应激主要包括良性心理应激(distress)和不良心理应激(eustress)。尽管目前已有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心理压力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但是缺乏直接的和深入的机制研究,目前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负面压力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刊发北京大学刘民教授团队新冠病毒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团队,近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发表了《全球新冠检测人群与确诊患者中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一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的论文。通过对95篇论文、涉及新冠感染者3000万人的数据分析,发现新冠感染者中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超过40%。提示新冠防疫的艰难及出现疫情全面核酸筛查的必要性。刘民介绍,无症状感染
研究人员设计光动力催化剂可提高产生化合物反应产率
通过模仿光合作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可吸收光并用来驱动各种化学反应。这种被称为生物混合光催化剂的新型催化剂含有一种捕光蛋白,可吸收光并将能量转移到含金属的催化剂上。该催化剂可用于合成药物或将废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等有用化合物的反应。通过用光代替有害条件和试剂,光催化可使制药、农用化学品和燃料合成更加高效、环保。
罗氏诊断携手顿慧医疗,推动肿瘤精准医疗发展
相比传统“一刀切”模式,精准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与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信息,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节约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