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易感基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已被公认的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生与血脂代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们推测高水平的B族I型清道夫受体在介导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方面可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Gastroenterology:新口服抗凝药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新一代的口服抗凝药包括凝血酶和Xa因子的抑制剂,均显示较好的抗凝效果。但是不明确这些药物是否会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需要频繁服用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会有一些显着的合并症,并且可能会服用阿司匹林和/或噻吩并吡啶。 来自荷兰的Lisanne Holster医生对于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临床相关的出血进行了一项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
EMA要求加强勃林格抗凝血药Pradaxa出血风险意识
2012年5月25日,路透社报道,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周五表示,医生和患者应给与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以避免服用达比加群酯Pradaxa (dabigatran)时出现的出血风险。尽管有致命性出血案例的发生,但研究数据仍然继续肯定了这种抗凝血药积极的利益-风险平衡(benefit-risk balance),不过,医生和患者仍需加强该药的出血风险意识。
:一种变异链球菌可增加脑出血风险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一种变异链球菌会使脑出血的风险增高约3倍。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预防和治疗脑出血的药物。 (图片来自文章) 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生活在口腔中的变异链球菌会导致蛀牙,60%至70%的日本人都携带这种细菌。研究人员还发现,约有8%的日本人携带一种含胶原蛋白的特殊变异链球菌。但在脑出血患者中,约有30%的人携带这种变异链球菌。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PNAS:饶子和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研究组的研究成果“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nucleoprotein reveals an endonuclease activity in the Bunyaviruses,”,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衍射的方法解析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的三维结构...
Thromb Haemost: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不会增加颅出血复发风险
近日,国际医学期刋《血栓形成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上刊登了香港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研究者发现颅内出血的康复者如其后因心血管问题而使用阿司匹林,并不会增加其颅内出血的复发风险。 据介绍,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心血管病药物,可用作治疗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周围血管疾病等。
Bayer:拜科奇可有效减少A型血友病成人患者的出血事件
7月12日,德国拜耳集团(Bayer)旗下拜耳医疗保健公司(Bayer HealthCare)宣布,重组凝血因子VIII拜科奇(Kogenate Bayer,通用名:octocog alfa)做为二级预防方案或按需治疗临床试验中,前者可有效降低成人严重A型血友病的出血频率,且有良好耐受性。 该名为SPINART的临床研究计划随访期为3年,现仍在进行中。
Stroke: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因素
蛛网模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已知预测因素是入院时的出血量大及临床状态差,其他因素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为此,荷兰乌德勒支医学中心神经科和神经外科的Nicolien K. de Rooij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18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缺血的预测因素,证据级别较强。 该研究为系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