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血液循环肿瘤癌细胞有助于追踪癌症进程
2018年3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肿瘤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流动常常被认为是恶化的前兆,尽管这些癌细胞并不会形成新的肿瘤。然而,如果这些循环的肿瘤细胞能够被精确地计数,那么将能够对癌症的筛查与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根据来自威斯康星大学药学系教授Seungpyo Hong等人对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高对循环肿瘤细胞的捕捉亲和力以及降低肿瘤细胞的循环速率,从而能够对接受化疗的患者的
特异性根系分泌物组分驱动的土壤C-N循环过程
森林根系分泌物输入在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获得广泛认可和极大关注。然而,目前有关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效应研究主要聚焦根系C源输入,而有关根系分泌物不同组分对土壤C-N养分循环过程的特异性影响研究甚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及其生态重要性的深入认识。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袁远爽在研究员刘庆、尹华军的指导下,利用该研究团队自制的根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发现水稻氮高效利用关键基因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氮高效利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该成果为培育兼具高产与早熟优点的水稻品种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研究2月24日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中,并被该刊作为该期精品论文推送。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对其同源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显示,这种同源基因主要定位于液泡膜,受铵盐诱导,参与水稻对细胞内硝酸盐及铵盐利用的调
机体中循环的脂质分子或与多种疾病发生直接相关
2018年2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脂质分子在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信号和储存角色,但机体中某些脂质分子的水平过高或许就是很多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因子,比如胆固醇分子,最近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上的三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就调查了血液中胆固醇和其它脂质分子在心血管疾病、肝炎和罕见遗传性疾病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胆固醇分子和罕见的肌肉萎缩疾病相关联DYSF
Science:发现一种迄今为止最为原始的三羧酸循环,有助揭示地球上的早期生命起源
2018年2月9日/生物谷BIOON/---一项针对从琉球海槽南部(Southern Okinawa Trough)的一个热液田(hydrothermal field)中分离出来的热硫化物杆菌(Thermosulfidibacter)的多组学研究使得发现最为原始的三羧酸(TCA)循环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rimordial and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氮富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大气氮沉降增加可能对不同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对大气氮沉降量增加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氮沉降组分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薄弱。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毕业生危晖、研究员申卫军等科研人员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添加不同含氮物质(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于不同温度(10℃、20℃和30℃)下进行培养,研究当前大气氮沉降荷载下不同氮源物质对土
研究揭示调控蓝藻碳氮代谢平衡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丛照、陈宇星课题组,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张承才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c signaling through the cyanobac
科学家建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新方法
在分子水平上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 / DTCs)进行分析具有很大的潜在临床价值,这一方法可以通过微创技术近乎实时地对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持续评估。然而,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和分析。最近IOPscience在线发表了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的两篇文章,文章中详细阐述了一种将图像分析和信号标准化相结合用于CTCs / DTCs分析的全新方法。该方法在早期已经建立的高分辨率单
新技术:Spaser可就地灭杀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对于肿瘤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一直是癌症治疗的一大挑战。虽然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致力于使人体摆脱原发性肿瘤的技术,但是如何防治肿瘤转移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循环肿瘤细胞从形成的肿瘤实体上脱落,游走在体内寻找新的位置“安家落户”。为了防止CTC细胞从血液循环系统中安全的转移,来自佐治亚州立大学、阿肯色大学医学科学院、阿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环调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机制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体致病真菌。每年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阴道感染病例达7500万,鹅口疮病例达1300万,血液和深部器官感染人数40万以上。由于对念珠菌基本生物学和感染机理的研究相对落后,目前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病的药物非常有限。菌丝发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征,抑制菌丝发育导致该病原菌毒性急剧下降。因此,菌丝发育相关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药物的理想作用靶标。三羧酸循环(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