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Materials:新型微芯片技术或可揭示肿瘤细胞如何转变至入侵模式

近日,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微芯片设备,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清楚地观察到癌细胞的转移及入侵过程,这种设备也可以帮助检测新型的癌症药物,未来或许会被用于研究癌症转移的机械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Materials上。

2014-08-19

ZJLS:张亚平等宝兴树蛙复合体物种系统进化研究获进展

扩散和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海拨环境下的两栖动物长期栖息于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自身活动性较差,而青藏高原东缘山区受高原隆起影响,地质结构极端复杂,这使得居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宝兴树蛙成为研究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良好材料。

2012-11-18

PLoS ONE:禾本科BEP分支及近缘物种比较研究新进展

BEP分支——即竹亚科 (Bambusoideae)、稻亚科 (Ehrhartoideae) 和早熟禾亚科 (Pooideae),是禾本科 (Poaceae)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近十几年以来,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BEP分支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值得欣喜的是,近两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支持竹亚科和早熟禾亚科具有更近缘的系统关系。

2013-06-05

New Phytologist:喜马拉雅红豆杉的物种形成和居群演化机制探讨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和环境,进而对该地区生物类群的起源与演化产生了极大影响。更新世以来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作用,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物种的分化、迁移和扩散。

2013-06-05

澳洲发现新物种:粉红蛞蝓和肉食性蜗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澳大利亚偏远山脉地区最新发现两支新物种,体型较大的荧光粉红色蛞蝓和一种肉食性蜗牛。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卡普塔尔山脉发现一种奇特的大型粉红蛞蝓,体长可达到20厘米,主要以苔藓为食 左图是Triboniophorus graeffi蛞蝓,右图是肉食性蜗牛 栖息两种新物种的卡普塔尔山脉丛林 粉红色蛞蝓体长可达到20厘米,肉食性蜗牛则以素食蜗牛物种为食...

2013-05-31

Nature: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途径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3月13日刊登报告说,荷兰研究人员找到了近来广受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途径,这将有助开发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人体呼吸道一些细胞的表面存在一种名为“二肽基肽酶-4”的蛋白质,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受体,即病毒会与这种蛋白质结合,以它们为“登陆点”附着到呼吸道细胞上,随之进一步侵入和感染人体。

2013-03-15

:发现牛肝菌新物种

牛肝菌(boletes)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不少种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部分种是有名的毒菌,多数种是树木外生菌根菌。该科真菌形态多样、结构繁杂、分布广泛、平行进化与趋同进化并存,系统亲缘关系复杂,分类困难,食用物种和有毒物种容易混淆而导致毒菌中毒。

2013-01-20

Molecular Ecology:两栖类研究揭示影响中国南方山区物种遗传结构主因

古地质和古气候变迁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例如,影响北美洲和欧洲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然而中国南方孕育着复杂的地形,第四纪时并没有发育大规模的冰川,气候波动对于该地区生物的影响希待探究。另外,青藏高原的多次隆升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和水系的巨大变动。

2013-06-19

Nat Protoc:新技术可从多个物种分离脂滴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自然—实验技术》(Nature Protocol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solating lipid droplets from multiple species”的文章,描述了一种可从多个物种中分离出脂滴的实验技术方案。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刘平生(Pingsheng Liu)研究员。

2013-01-04

NSMB:解析成熟登革热病毒的入侵过程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科技大学生科院,中山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ture dengue virus at 3.5-? resolution”的文章,利用低温电子显微技术,分析了成熟登革热病毒,分辨率为3.5-?的全病毒粒子原子模型,从中深入解析了这种关键病毒的入侵过程。

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