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概念普及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带来机遇
10月16日,记者从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4月,全国除辽宁、西藏、青海外的28个省份,均已制定出台了健康产业或健康服务业规划、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等。各地专家表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我国大健康概念广泛普及,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保健康复产业正在蓬勃兴起。“2018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融资金额54.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35倍,创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区而生,从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园区67个,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一、引言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基于对全球生物医药重点集聚区发展优势
科学家揭示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生活中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到底抓和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科学家近日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团队利用在体光纤记录、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和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神经调质系统(如多巴胺等)对包括痒觉在内的
研究解析大脑皮层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
9月2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空间感知课题组的题为《通过结合决策信号的测量与微电流刺激的干扰两种方法来解析大脑神经元信息的读码机制》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在清醒猕猴执行空间运动方向辨别任务的同时,记录了大脑皮层中上颞叶内侧皮层、中颞叶皮层和腹顶内皮层三个脑区的神经元反应,通过数学方法分离了这
2018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举行,深圳植慧研究院开放式植物智能生态系统引领国际标准
9月20-22日,“2018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举行,此展会旨在推动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搭建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平台。作为植物干细胞领域的科研领头羊,深圳市植慧植物干细胞研究院(以下简称“植慧研究院”)首次亮相展览会,并向全球公布了其超前的“植物干细胞平台型技术”以及植物智能4大平台:保护平台、解密平台、增强平台、部署平台,
史蒂芬霍格将用mRNA治疗粉碎单抗产业
全球步入了生命科学的黄金时代,不断涌现的单抗药物使得风险投资人得到了满意的回报,而现在这些冒险家开始把目标聚焦到药物发明中很少涉猎的领域:mRNA疗法的研究,以mRNA为基础治疗遗传基因病、癌症以及传染性疾病。在这项技术上Moderna Therapeutics公司是全球的领跑者。Moderna公司正在用脂质纳米粒(图顶部的圆环)将mRNA(上图金黄色部分)穿插入细胞(图右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和临床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医药产业在人工智能的潮流中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将带来新挑战。目前,人
新型抗体药物:中国生物药产业的未来力量——价值、版图与开发策略(抗体药物偶联物篇)
抗体药物是现代医药产业的主力军,目前占全球生物药物市场的50%,是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最快的部分。自1986年首个单抗药物批准上市以来,截至2015年年底,美国FDA已经批转50多个抗体药物上市,抗体药物全球销售额从1997年的3.7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70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目前抗体药市场以进口品种为主,价格高,医保覆盖有限。因此,全面提升我国抗体药物的原创性研发,生物医药产业坚持走自主创新和质
新型抗体药物:中国生物药产业的未来力量——价值、版图与开发策略(双抗篇)
已上市的抗体药物涉及到肿瘤、免疫相关疾病,另外还有神经、呼吸、代谢、骨疾病等众多领域,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策略,显现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016年全球抗体药物销售额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含Fc融合蛋白),在临床及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人们通过对抗体药物结构的改造,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方向,如抗体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单域抗体(又称纳米抗体)等新型抗体,这种调整有助于改进标准结构抗
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2022年基本全覆盖
近日,国家药监局就《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明确重点、分步实施。各省(区、市)可结合监管实际制定实施规划,按药品剂型、类别分步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应率先纳入追溯体系,并优先将基本药物、医保报销药物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产品纳入追溯体系。2022年底基本完成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全覆盖,药品追溯信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