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细菌可能也有凋亡机制
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学事件,它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最常见的程序性死亡是细胞凋亡,凋亡的过程会伴随着一系列细胞形态改变和生化标志。 以往对凋亡的研究都是针对真核细胞的,而本文的研究者发现,在抗生素压力下,大肠杆菌也会显示出凋亡的特殊标记。包括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染色质凝集和DNA断裂等。
中科院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细胞凋亡起抑制作用
近日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p53对低氧诱导的细胞凋亡起重要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于7月26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学科组组长肖武汉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方面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一种促花蛋白可调整叶片气孔开闭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进行的实验中,首次发现催促植物开花的FT蛋白质还具有调整叶片气孔开闭的作用,较多的FT蛋白质可促进植物“深呼吸”,从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在通常状态下,植物在感受到蓝光以后,会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
一小RNA具抑癌促癌双面功能
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意大利肿瘤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小RNA分子:miR-200s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两面派”的角色,一方面miR-200s能减缓原发性乳腺癌细胞向血液循环系统的初始逃逸,抑制这个过程中癌症的扩散速度,另外一个方面当癌细胞已经逃逸出来,寻找新的“殖民地”(比如肺部)的时候,这个相同的小分子竟又能够帮助促进这个过程。
Genes & Development:细胞凋亡研究领域获新进展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实验室在《Genes&Development》发表名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CED-4-mediated activation of CED-3”的学术论文。本文的第一作者黄渭蛟为生命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息息相关。
Blood:史家岚等发现吞噬抑制APL细胞促凝和纤溶
日前,国际权威期刊《血液》(Blood)刊登了来自哈佛医学院史家岚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hagocytosis by macrophag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hibits procoagulant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y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
Nature:关键促癌基因或成为新型癌症疗法的靶点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至少和20%的癌症发病相关的一种关键促癌基因也有其致病弱点;MYC是和癌症相关的一种基因,其同伙-一种名为PVT1的非编码RNA,其或许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MYC向癌细胞提供“燃料”的机制。
Bio Technol:酶促拆分2-辛醇研究取得进展
手性2-辛醇是合成类固醇、昆虫性激素等许多光学活性药物和农药的重要手性中间体;也是制备高性能液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性原料;还可用于精细化工有机合成,生产手性化学材料,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传统的制备工艺是利用化学法制备手性2-辛醇,需要在反应中添加昂贵且有剧毒的马钱子碱手性催化剂,且拆分难度较大,步骤多,收率低,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JBC:发现癌症治疗中TG2促进细胞凋亡机制
谷氨酰胺转移酶2(TG2)广泛存在许多重要的生命进程中,包括细胞死亡以及退化性疾病。光动力疗法(PDT)是癌症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是它往往会引起正常细胞的凋亡。最近,韩国江原国立大学医学院的 Kwon-Soo Ha等人研究发现,TG2在这个过程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14号的美国《生化周刊》(JBC)上。 一直以来,TG2调节细胞凋亡的机制还没有被阐明。
Appl Phys Lett:新复合纳米材料促红外线技术一大飞跃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改善红外探测器技术的方法,这种红外线检测技术对国家防御与安全系统至关重要,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医疗诊断、商业应用和消费品。 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的一篇文章报道了一大前进。文章详细地报道了一项发现,即红外线光电探测通过原子水平结构内以特别模式排列的特定物质如何更有效地制造。 它通过只有几纳米厚度材料的多重超薄层正在被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