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蓖麻从树木到作物的起源和驯化历史

  蓖麻(Ricinus communis)是重要的非食用油料作物之一。蓖麻种子富含蓖麻油酸(顺式-12-羟基十八碳-9-烯酸,18C:1OH),在高温下不易挥发、低温下不易凝固,是工业、航空和机械常用的高级润滑油,也是重要的生物柴油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蓖麻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利用边际土地发展蓖麻产业已引起广泛关注。考古学研究

2021-04-25

研究解析作物籽粒灌浆和磷利用的分子机制

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的题为A plasma membrane transporter coordinates phosphate reallocation and grain filling in cereals的研究论文,在作物籽粒灌浆、磷素利

2021-05-09

Cell Rep: 抗炎细胞因子IL37对驯化免疫的抑制作用

“驯化”免疫(Trained Immunity,TI),是指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暴露于病原体或疫苗之后产生的天然免疫记忆,该机制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TI的主要特征在于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过程的变化,进而导致免疫代谢发生改变,最终促进促炎性因子的表达。TI的缺陷会导致炎症疾病的产生。

2021-04-07

研究发表“基因组编辑助力作物改良和未来农业”综述文章

  通过基因组的定向与特异改造而实现作物的精准设计和培育是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问题,基因组编辑有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策略与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的研究。近日,Cell在线发表了高彩霞题为Genome Engineering for Crop Impr

2021-02-20

研究人员发表“未来作物设计策略与挑战”观点综述文章

   粮食供给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粮食安全已成为人类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粮食生产的发展史。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耕地肥力减弱。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全球环境变化对未来粮食安全提出新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发起了应对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设立

2020-12-10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植物生产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线虫等)以多营养级微食物网形态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际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健康和产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影响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可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

2020-11-05

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连祯、研究员骆永明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微塑料可通过新生侧根间隙进入可食作物》(Effective uptake of submicrometre plastics by crop plants via a crack-entry mode)为题,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

2020-07-21

研究揭示羊驼和美洲驼驯化起源机制

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的安第斯山脉是重要的物种驯化摇篮之一,许多驯养动物起源于此,其中包括羊驼(Vicugna pacos)和美洲驼(Lama glama)这两个具有经济价值的骆驼科驯化物种。它们对于安第斯地区的经济和生活十分重要,羊驼毛可作为优质毛织品的原料,美洲驼是当地的主要驮畜之一。然而,羊驼和美洲驼究竟由哪些物种如何驯化而来,国际上存在争议:基于考古或

2020-07-04

微生物对Cr(VI)的长期驯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驯化指生物体在人类的操控下发生特定进化的过程,通过驯化来提高微生物的污染物转化能力是提升环境微生物技术体系性能的重要途径。目前,人们更多关注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而对于微生物在驯化过程中如何获得对高浓度污染物的抗性和转化能力的机制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电化学团队以Shewanella oneidensis M

2020-04-21

大豆驯化相关的开花适应性研究取得进展

大豆原产中国,栽培大豆约在5000年前从野生大豆驯化而来。大豆栽培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生产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极为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种植。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大豆如何适应不同生态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近日,广州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

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