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癌细胞容易突变的生物学难题
癌细胞为啥生存力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多变。无论我们使用化疗、靶向疗法、还是免疫疗法,肿瘤缩小可能都只是临时的。一旦癌细胞了解了医生们的套路,就会见招拆招,产生新的耐药突变,然后卷土重来。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科学家都在试图研发新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抗癌武器,以图一举将癌细胞彻底歼灭。然而,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Vadim Backman教授却心
Cell: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需要多少突变?
几十年来的癌症研究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癌症与基因突变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到底多少个基因突变才会导致癌症?最近的一项研究让我们离答案更近了一步。在近日发表在《细胞》上的研究中,英国维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首次对29种癌症类型的7,500多例肿瘤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对癌症发展所需突变次数的估计。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合
Nature:构建出一种可逆的突变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生物库
图片来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4027。2017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基因筛选已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学过程和疾病机制的理解。近期的技术进步扩大了在筛选之前破坏一种细胞群体中的基因功能的方法:从化学诱变、插入突变到RNA干扰(RNAi)和近期的CRISPR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然而,RNAi和CRISPR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经常面临着效率低下和脱靶效应。此
动物所建立单倍体体细胞遗传筛选体系
单倍体细胞在遗传筛选和转基因动物培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前期研究获得了哺乳动物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但是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和分化过程中会发生自发二倍化,对建立单倍体体细胞遗传筛选体系带来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研究组通过活细胞观察,证实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分裂时发生有丝分裂滑移使细胞从中期直接进入间期,从而导致二倍化。用调控分裂中期关键靶点的小分子抑
科学家发现携带 BRAF 致癌突变的小胶质细胞会导致阿尔兹海默氏病等退行性疾病
近日,纪念斯隆 - 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免疫学教授 Frederic Geissmann 团队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他们发现,携带常见致癌突变 BRAF(V600E)的小胶质细胞(定殖在大脑内的巨噬细胞),可以直接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最让人激动的地方在于,采用 BRAF 抑制剂可以延缓小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1],目前已有多种
生态中心等在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展合作研究,在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转录因子Nac1参与调控体细胞重编程。这项研究发表在《干细胞报道》(Stem Cell Reports)上。多能性干细胞能够转化为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典型的多能性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胚胎干细胞分离自哺乳
Nature:健康的周围细胞会活跃地抵抗突变细胞,阻止癌症产生
图片来自Yale University。2017年8月4日/生物谷BIOON/---科学家们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研究肿瘤细胞的性质,但是很少有人观察周围组织发生了什么。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更加仔细地研究了皮肤细胞,他们发现未受到影响的周围细胞并不会无助地等待癌细胞侵入,而是像细胞警察那样发挥作用,积极地校正异常的细胞产生的组织缺陷。相关研究结
Cell Metabol:鉴别出能保护机体细胞免于毒性脂肪侵害的关键酶类
2017年8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霍华德休斯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关键的脂肪生成酶如何保护机体细胞免于毒性脂肪的损伤。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全面理解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比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心力衰竭等,同时还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多种疾病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
人体细胞竟成了 3D 打印的材料,用来制造器官
编者按: 患有肾病的人移植器官要等待三至五年,在有的国家甚至要更久。等待移植胰腺的病人要排两年的队。心脏移植要等几个月。在不久的将来,有了 3D 打印技术,以含有人体细胞的一种特殊凝胶为材料,几个礼拜就可以把器官打印出来。打印精度高,植入后无排斥反应“在这个世界上,每 30 秒就有病人因得不到组织移植而死亡。”威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
一些人胚胎干细胞系发生癌症相关突变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在用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开发的140种人胚胎干细胞系当中,5种人胚胎干细胞系在肿瘤抑制基因TP53上获得突变。其中的两种人胚胎干细胞系H1和H9已用于人体中,不过还没有证据证实它们在受者体内导致癌症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