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程田林/赵兴明团揭示碱基编辑器的遗传毒性并改造优化
传统认为的高安全性CBEs会显著诱导DNA双链断裂,最终导致安全风险。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对多种代表性胞嘧啶脱氨酶进行优化升级,显著降低了CBEs诱导DNA双链断裂的安全风险
《自然·衰老》: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团队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竟是通过ApoE定位Aβ斑块
叶玉如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详细地阐明了小胶质细胞定位Aβ斑块的机制,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Nature Aging: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通过VCAM1-ApoE通路识别和清除Aβ,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病理
该研究发现,IL-33在小胶质细胞中诱导VCAM1表达,这促进了小胶质细胞向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相关ApoE的趋化,并导致Aβ的清除。
Nature子刊:梁兴杰团队开发IL-6水凝胶海绵,预防CAR-T细胞疗法副作用
这种基于水凝胶的IL-6海绵策略将对细胞因子风暴(CRS)的治疗从传统的抗体阻断缓解转化为有效的预防,具有开发更安全的CAR-T细胞疗法的潜力。
Microbiome:复旦大学赵兴明团队揭示人类四种真菌“肠型”结构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赵兴明教授在 Microbiome 期刊发表了题为: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mycobiome 的研究论文。
Nature子刊:王莹/时玉舫团队发现脾脏嗜中性粒细胞调控乳腺癌进展新机制
依靠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技术,研究团队发现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和乳腺癌小鼠的脾脏葡萄糖代谢与肿瘤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复旦大学赵兴明/杨禹丞团队构建人脑非编码调控元件互作网络图,精细定位脑疾病基因
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了人脑中的非编码调控元件互作网络的概览图,分析了其在神经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异性,并据此对脑疾病基因进行了系统而精准的定位,为理解脑疾病和行为认知表型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Cell:经改造后携带Myomaker和Myomerger的包膜病毒有望治疗杜兴氏肌肉萎缩症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分子心血管生物学部门的Doug Millay博士一直致力于揭示骨骼肌发育的最基本机制。他在研究两种名为Myomaker和Myomerger的“促融剂(fusogen)&
Nat Commun | 刘涛/杨兴团队在蛋白质药物定点多修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治疗性蛋白质,比如抗体、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酶等等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天然蛋白由于成药性的缺陷,如疗效差,半衰期短,系统性用药毒性大,免疫原性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科研和
为新一代ADC药物奠定基础,刘涛/杨兴团队开发蛋白质多功能修饰平台
该工作开发了一套双功能非天然氨基酸位点特异性引入到蛋白质,进而实现蛋白质多功能修饰的平台,可以轻松获得高产量的蛋白质双偶联物和多偶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