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可3D打印制造的人体器官
耳朵 肾脏 血管 皮肤 目前,3D打印如火如荼,人们用3D打印方法制造出的产品也千奇百怪,包罗万象,比如飞机零件、食物等。但3D打印似乎并不就此满足,现已将目光瞄准了人体器官。美国《大众科学》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5个可以通过3D打印制造完成的人体器官。
伦敦大学用人体自身细胞培育器官替代器官捐献
塞法利恩的研究小组培育的人造耳朵。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利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器官和组织,而后取代患者的受损器官和组织。 在再生医学研究领域,英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尤其是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的实验室就如同一家人体备用“零件”商店,利用患者自身细胞培育耳朵、鼻子、气管和心脏瓣膜等组织和器官。实验室负责人表示用人工培育的“零件”取代患者受损组织和器官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无需等待合适的捐献者出现。
科学家研制“芯片上的器官”测试药物疗效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可以不再对小白鼠进行实验了,目前,科学家采用一种硅芯片进行医学测试,这将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 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芯片上的器官”,在一个硅芯片上“缠绕”重要的细胞,例如肺细胞,之后模拟该器官的关键性功能。之后研究人员测试分析哪种药物将对肺器官具有显着的疗效,这种“芯片上的器官”并不大,仅有几厘米长。
《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的解读
一、背景情况 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们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年均器官移植数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移植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等指标已居国际领先水平。自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3〕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自2007年国务院公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来,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杭州召开
北京2012年3月22日电 /美通社亚洲/ -- 3月22日至23日,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金华,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郑继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艳华...
Nature Nanotechnol:未来人体器官和身体组织可在实验室中获得
2013年5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来自伦敦帝国学院Molly Stevens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对人工支架结构科学的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研究意味着人体内组织的纳米结构是可以模仿的,从而使人体器官和身体部分都可以在实验室中获得。
卫生计生委:将在全国强制使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
7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详实报道了2013年7月10日,在卫生计生委3号楼(海淀区知春路14号)10层1001会议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