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li Cha:气候变暖给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
3月1日,国际著名杂志《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刊登了美国和墨西哥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Extreme heat effects on wheat senescence in India”,在文中中,作者指出,气候变暖给做出的产量带来的影响比预计要大得多。 过高温度可加速小麦的老化从而降低作物产量,目前这一现象在很多作物模型中仍被低估,这项研究指出。
Nat Commun:科学家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提高生物碱产量
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欧洲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成功利用植物生物技术的方法对药物的产量进行了有效地改善,利用生物技术来生产药物可以代替化学合成的方法以及较为复杂的药物生产技术。
北美另辟蹊径增产丁二烯 未来产量或提高
由于页岩气产量猛增,北美大量原有和新建裂解装置都以乙烷等轻烃作为原料,导致丁二烯产量大幅减少,供应缺口加大。为此,北美另辟蹊径,通过开发生物技术和新工艺来增产丁二烯,弥补缺口。 据悉,页岩气革命的蓬勃发展,使得更多美国乙烯裂解工厂采用廉价乙烷等轻烃作为裂解原料,其成本比石脑油法低了近一半,但这种工艺并不会副产丁二烯。
寻找改变粮食作物性状的基因提高产量品质
11月7日消息,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贯彻落实好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核心竞争力。 在常人看来,科技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知道它们重要,但不知道到底有多重要”,这是大家的共同感觉。
:酿酒酵母代谢通路整合于线粒体提高支链醇产量
近日,三位美国科学家开展的"酿酒酵母代谢通路整合于线粒体提高支链醇产量"取得阶段性进展,其研究论文Compartmentalization of metabolic pathways in yeast mitochondria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of branched-chain alcohols,近日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
益盛药业首批人参明年收获 产量成关注焦点
就在2012年人参交易展开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吉林省紧邻朝鲜的边陲重镇集安市,调研了A股人参企业益盛药业 (002566,收盘价14.95元),与董事长张益胜、董秘李铁军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参观了益盛药业的人参种植基地。 整体来看,益盛药业产品模式独特,这成就了公司药品的高毛利率。明年,公司首批非林地种植人参就将出土,这是公司未来最大的看点。
Nat Commun:郭思义等发现四个基因组成嵌合阻抑网络控制水稻产量性状
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受多个基因遗传控制,这些基因相互协同或拮抗,而对其调控的分子网络知之甚少。 MADS转录因子家族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业已证明其主要参与植物花器官发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发现了水稻MADS家族成员MADS57控制营养器官侧芽分化和分蘖形成的新功能。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转录因子MADS57直接结合并阻抑独脚金内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受体基因D14的转录。
Nature Communications:水稻产量研究获进展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证实通过水稻MADS57与TB1之间相互作用,结合miR444a负调控,靶向D14 (Dwarf14),可控制水稻分蘖,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Nature:全球固体垃圾生产量达到最大的日期
“Peak waste”指的是全球固体垃圾生产量达到最大的日期,它可以很好地表示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大的时间。 这一时间具体什么时候到来难以预测,但Daniel Hoornweg、 Perinaz Bhada-Tata 和Chris Kennedy在本期Nature上的一篇Comment文章中通过计算指出,按照当前的社会经济趋势,“Peak waste”在本世纪不会出现。
袁隆平:我国超级水稻单产量或将突破15吨/公顷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表示,目前我国开发的超级水稻单产量已实现14.82吨/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