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热带木竹交配系统的神秘面纱
目前,木质竹的交配系统仍然十分神秘,但是通过对亲本的分析能极大地增进对这些系统的认识,并有助于木质竹的种质保存和遗传改良。最新发表于开放获取期刊BMC Plant Biology的Mixed mating system and variable mating patterns in tropical woody bamboos为我们揭
雌性臭虫在交配前“控制”自己的免疫系统,以防止性传播感染
2019年7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发现,"大腹便便"的雌性臭虫对雄性更有吸引力,它们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系统,以防感染性病。由谢菲尔德大学领导的这项研究发现,被喂养的雌性与它们受精并因此感染的几率之间存在关联。图片来源:PNAS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雌性臭虫刚刚吃了血,因此吃饱了,能够在交配前聪明地管理它们简单的免疫系统。这与雌性臭虫相比,雄性臭虫不定期进食,不定期交配,因此不需要增
首次发现细菌“春药”促进真核生物交配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8.005。2017年9月9日/生物谷BIOON/---科学实验有时会取得意料不到的发现。对多细胞生物进化感兴趣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促进玫瑰花形领鞭毛虫(Salpingoeca rosetta)聚集在一起形成玫瑰花形群体(rosette-shaped colonies)的细菌。玫瑰花形领鞭毛虫是一种单细胞栖盐水虫,与动
Nature:选择性交配有利生物多样性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的新理论模型认为,选择性交配本身能促进那些拥有相同生态环境适应性以及可杂交物种的长期共存。这类物种包括蛙类、蟋蟀类、蚱蜢类和鱼类等。相关研究论文4月1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Nature:草履虫交配型母方遗传的分子基础
本期封面所示为在共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合在一起的一对草履虫细胞:O-交配型细胞经改造表达荧光标记的纤毛蛋白(在图上用黄色表示),O-型和E-型细胞都以“TAP952 anti-monoglycylated”微管蛋白抗体(在图上用红色表示)来装饰。
PNAS:植物交配系统转变影响植物的防御机制
植物的交配方式(自交vs异交)不仅影响植物自身雌、雄配子结合以及形成合子的方式,还决定了植物群体未来世代的基因型频率、植物的有效群体大小、基因流、选择等进化因素,然而对于从更深层面揭示植物不同交配系统产生的进化后果,目前的研究却涉及较少。
Reprod:大熊猫交配有多难 雌性发情期只有1-3天
近日,《繁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发表了美国史密森保护生物学研究所的一篇论文,首次揭示了雄性大熊猫的生殖能力的一些细节。 研究显示,在一年里,雄性大熊猫的繁殖有效期是六个月或更长,然而雌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1~3天。雄性大熊猫为了能遇到恰在发情期的雌性大熊猫并且成功繁殖下一代,必须要行走很远的路程并且遇到很多困难的地带。
The American Naturalist:动物界的配型交配
当交配对中雌雄动物的表型或基因型有关联时(无论次关联是正是负),配型交配便产生了。为了确定动物界配型交配的强度以及方向(正关联同型交配,或负关联异型交配),蒋越昕等三位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科学家使用泛分析手段对已出版的大量物种类别针对表型或基因型的配型交配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次分析针对的是种群内的配型交配强度,不包括已存在生殖隔离的种群间的配型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