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微生物所发现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

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这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2012-10-31

Gastroenterology:乙肝病毒耐受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科大免疫所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在乙肝病毒(HBV)耐受及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乙肝患者NK细胞高表达抑制性受体NKG2A,抗体阻断NKG2A信号能够使NK细胞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 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目前依赖于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常规治疗方法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2012-11-18

JVI:微生物所发现病毒mRNA可能直接参与乙肝向肝癌的转化

乙肝慢性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我国肝癌患者绝大多数感染慢性乙肝,目前乙肝引发肝癌的机制普遍认为是慢性炎症、病毒X蛋白等因素。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李长菲、王彦中等人研究发现,乙肝病毒mRNA也可能参与慢性乙肝感染向肝癌的转化,大量表达冗余的病毒mRNA与肝细胞中的小RNA miR-122结合,以“海绵”吸附的方式抑制miR-122...

2012-12-19

Nat.Med:抑制NPC1L1表达或可预防丙肝病毒感染

最新一期的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日本广岛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最新发现,人体中的NPC1L1蛋白在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遏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可能有助于预防感染丙肝病毒。 该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一种代号为“NPC1L1”的人体蛋白质会在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扮演受体角色,它能与丙肝病毒结合从而引发感染。

2012-11-18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丙肝病毒包装释放研究获进展

该院科学家最近发现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在丙型肝炎病毒包装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2013-11-25

PNAS:丙肝病毒通过劫持肝脏microRNA以幸存

病毒性疾病仍然是医学科学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与人类数千年的协同进化,它们利用人类宿主生物学生存繁荣的能力使他们很难成为医学治疗的靶标。 北卡罗来纳大学(UNC)教堂山分校的科学家们与科罗拉多大学的同事们一起研究,首次证明一个人类肝细胞中调节基因表达的小RNA分子如何被丙型肝炎病毒劫持以确保此病毒的幸存--帮助医学家们理解为什么一个新的抗病毒药物出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2012-11-18

Hepatology:鉴定出抑制丙肝病毒的细胞渗透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Jonsson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抑制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阻断病毒复制的细胞渗透肽,这能导致肝癌和肝硬化。 这个研究发现,由病理学副教授、本研究通讯作者Samuel French博士所做的,建立在French实验室的先前工作之上,此先前工作鉴定了两种细胞蛋白,它们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重要因子。

2012-11-19

中科院研究gp96抗乙肝病毒功能获进展

热休克蛋白gp96(又称GRP94)是位于细胞内质网膜上的热休克蛋白90家族中的一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p96能作为分子伴侣结合细胞中的肿瘤抗原、病毒抗原或胞内细菌抗原,并将结合的抗原表位呈递给抗原递呈细胞的“专用运输车”MHCI类和II类分子,从而启动特异性T细胞CD8+和CD4+T细胞免疫应答。

2012-11-19

:雄激素促进乙肝病毒复制

HBV基因组组织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根据发表在2012年2月那期Journal of Virology期刊上的一篇新论文,雄激素(androgen)促进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复制,使得男性要比女性更加容易遭受这种病毒的攻击。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