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后的MR-DWI阳性病灶数有助预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后症状性缺血并发症(症状性缺血并发症SI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微血栓(根据MR的弥散加权图像,即MR-DWI阳性进行判断)的危险因素,以及MR-DWI阳性,即DWI(+)与SIC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此,韩国Yonsei医学院Severance医院影像科的Byung Moon Kim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9日的Stroke杂志上。
NEJM:瓣周返流是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主要缺陷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月26日在线发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Susheel K.Kodali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Susheel K.Kodali博士通过对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患者2年随访结果首次确认,哪怕只是轻度瓣周主动脉返流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
ATV Biol:抑制Notch 1路径或可减小腹部主动脉瘤的恶化
2012年10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10月18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and Vascular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国立儿童医院的研究者揭示了,一个跟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或许是引发主动脉瘤的一个诱因,当然其或许可以帮助研究者早日开发出主动脉瘤的新型疗法。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修复颈内动脉瘤壁
体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瘤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这可能有助于修复颈内动脉瘤壁。《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6期出版的一项关于“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gene transfection in repair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wall”的研究结果显示:①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主动脉疾病领域重大变革:血管内移植取代传统开放手术
2013年10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13年10月09日至13日,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创办、主办的2013年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ENDOVASCOLOGY2013)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演讲厅顺利举办。 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期间,以“渐进性主动脉病变”为主题的库克卫星会于10月12日隆重推出。
Med:microRNA-21可阻断腹主动脉瘤的发展
2月22日的《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了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研究发现,尼古丁可以促进腹主动脉瘤的发展,而microRNA-21可以阻断其发展。 在血管医学中,鉴定和治疗腹主动脉瘤(AAA,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仍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抽烟被认为是腹主动脉瘤发生的主要原因。
Nat Medicine:研究解析吸烟与腹主动脉瘤之间因果联系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Medicine在线刊登了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2 by nicotine instigates format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mice in vivo,”文章中...
JACC:揭示高水平脂蛋白和个体主动脉瓣狭窄风险直接相关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机体中狭窄心脏瓣膜和血液中的一种特殊脂蛋白之间的关系,这或许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新型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