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BC:发现Ail促进鼠疫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机制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种杆菌,属于肠道杆菌科,同时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的病媒。所有的类型都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严重的伤亡。Ail(鼠疫杆菌粘附素分子)是鼠疫发病过程中关键性的纤连蛋白(Fn)的结合蛋白。

2012-11-19

一次性使用平台工艺与模块化生产设施的完美结合

随着"重磅炸弹"药物时代的来临,生物制药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个性化药物、生物仿制药和Biobetter的兴起,以及疫苗全球性需求等多项因素迫使生物制药企业重新思考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传统大规模、单一用途、资本密集型的生产策略已无法满足制药行业新兴生产与经济生产的需求。

2013-07-02

PLoS One:黄京飞等视黄醇类物质转运蛋白结合机制差异研究获进展

视黄醇类物质转运蛋白结合机制差异研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Retinoid-Binding Proteins: Similar Protein Architectures Bind Similar Ligands via Completely Different Ways,”,文章中...

2012-11-18

PLoS ONE:科学家结合两种方法确定AD发病进程

2013年1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一般认为脑脊液和脑结构成像可以作为很好的诊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手段。但是由于没有老年痴呆的各个阶段的生物标记物,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新加坡大学科学家结合脑脊液和脑结构成像两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预测AD发病进程,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PLOS ONE上。

2013-01-10

Nat Rev Gene:评论文章解析转录因子结合机理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Reviews Genetics在线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Gene regulation: Resolv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文章中,作者解析了转录因子是如何进行结合的? 转录因子和DNA在活体内的结合是一个被高度调节的过程。

2012-11-18

PLoS ONE:生酮饮食及高压氧疗法结合或可有效抵御恶性转移癌的扩散

2013年6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无毒饮食和高压氧结合疗法或许可以有效增加恶性转移癌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 研究者Dominic D'Agostino博士表示,两种无毒的癌症佐剂疗法,即生酮饮食以及高压氧疗法的结合或许对于模型小鼠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明显的效应。

2013-06-06

PLoS ONE: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增强TGF-β诱导的EMT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侵袭和各种癌症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等关键作用。TGF-β诱导的EMT是癌细胞侵袭的重要一步。 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 (TBP-2)在多种癌症类型中都表达下调,其表达不足的结果就是促发癌症患者的早期发病。不过,目前还不清楚TBP-2如何抑制癌症的侵袭和转移。

2012-11-18

Celldex公司开展Rindopepimut结合阿伐他汀二阶段临床研究

Celldex医疗公司开始Rindopepimut结合阿伐斯汀治疗复发性表皮生长因子变异III型(EGFRvIII)成胶质细胞瘤的二阶段临床研究。该试验又叫做ReACT研究,将和Celldex三阶段试验(ACT IV)同时展开,目的是评估Rindopepimut用于新确诊的EGFRvIII表达成胶质细胞瘤(GB)效果。

2012-02-10

Nature:人类干扰素诱导的GTP结合蛋白是一个抗HIV-1因子

两个小组在本期Nature上报告说,人类干扰素诱导的GTP结合蛋白MX2是“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1) 和若干种其他慢病毒的一个强效抑制因子。 人们多年前就知道,与其相关的蛋白MX1在人体中能抑制HIV-1复制,但MX2过去却被认为没有抗病毒活性。 MX2的抗HIV-1活性对GTP酶的依赖性要远远小于MX1更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对GTP酶的依赖性,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机制上的差别。

2013-10-24

ACS Nano:纳米粒荧光结合新技术可轻松“嗅出”癌症所在

2012年9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对抗癌症过程中,了解癌症具体的身份特征对于癌症诊断和有效的疗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转移癌中,分析具体癌症的特性对于开发新型疗法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快速超灵敏的技术在显微水平来检测活组织中不同类型的转移癌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ACS Nano上。

2012-11-18